景观-亚洲地区 – ALA-Designdaily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 ALA-Designdaily Wed, 24 Mar 2021 03:11:27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1 上海北外滩滨江汇山地块景观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8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82#respond Wed, 24 Mar 2021 03:10:18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8082 非常感谢 MYP迈柏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MYP迈柏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有人说,上海的发展,100年看外滩,20 年看陆家嘴。看外滩和陆家嘴最好的‘看台’,在哪里?当然是北外滩。”

—— 虹口区委书记孙建平

▼项目视频,video

https://v.qq.com/x/page/d0924tw0tcq.html

背景与挑战 | Background and Challenges

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滨江绿地C区,汇山地块,东起秦皇岛路轮渡站,西至公平路轮渡站,北侧为在建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及拟建的大连路泵站搬迁工程,南临黄浦江。基地用地面积: 42,785 ㎡,其中码头及观景平台面积: 18,186㎡。

北外滩地区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与外滩、陆家嘴呈现出“黄金三角”之势,隔杨树浦路以北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将成为一个以知识和国际航运为亮点的特色服务贸易区。 北外滩C区域的景观打造不应该只是普通的绿地建设,而应该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上海航运文化的窗口,城市生活的阳台。

北外滩汇山地块原为仓储码头用地,其北侧为住宅、办公综合用地,西侧隔公平路为新外滩花苑,东侧为瑞丰大厦商业办公项目,地块进深狭小,汛墙阻碍人流交通与观江视线,地块分隔琐碎,功能复杂。十年前,上海就计划实现中心城区黄浦江岸线的全部贯通,创造一个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并逐步引入优秀的设计师团队配合前期的分析与研究工作。以此为契机,MYP迈柏携手华建集团环境院,整合各自的专业优势与资源,为北外滩的打造提供了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上海航运文化的窗口,城市生活的阳台,上海未来最具港口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带。

堤岸界线与休闲商业 | Embankment Boundary and Leisure Business

后工业时代遗留下的空置工厂建筑与废弃码头,切断了沿江的步行动线,黄浦两岸执行的防汛标准也阻挡了人们对于亲水的需求与观江体验。我们打破线性防汛堤界线,不因为港池水道将地块进行分割,以“浦江之轴”连接堤上堤下空间,使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整合了基地内的休闲商业空间,提升了滨江空间的连续性。

三慢系统与健康生活 | 3-Slow System and Healthy Lifestyle

三慢系统的设立是虹口区北外滩滨江绿地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7月北外滩滨江空间基本贯通,之前被切断的区域实现了连续的步行动线,人们在该区段2.5公里长的黄浦江沿岸散步、骑行或慢跑,引领了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城市阳台与观江体验 | Urban Balcony and River View Experience

黄浦江代表着上海的象征与缩影,还在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上海的今昔,更可以展望上海的灿烂明天,北外滩无疑是浦江沿线最适合展示上海港口文化的窗口,我们于此处设计了不同高度的观江平台,丰富了人们的观江体验,使其真正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阳台。

独特内港与讲叙故事 | Unique Inner Harbor and Storytelling

上海市因港而兴,如果说上海是现代中国的钥匙,那么港口码头则是现代上海的门户。方案以三个入口广场为载体,设置港口文化主题区,讲述了上海港口发展的历史与精神。在滨江整体布局上,立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高度,以“打造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为目标,具有全国首创的节能节水型船闸的国航中心游艇港池在该区域落成,其水域总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船闸开启即与黄浦江相连。游艇港池与西侧国际客运中心大绿地的交相辉映,在北外滩地区形成了“西绿东水”的开放空间整体格局,共同构成北外滩区域乃至整个上海城市滨江景观的新亮点。

滨江商贸与活动功能 | Riverfront Business and Activity Functions

开放的阶梯式生态景观绿核连接滨江商贸,将线性的滨水带与商业办公区建立直接联系,使人群更好的走向滨江,并设计了一系列为办公建筑与人群直接服务的半私密景观空间。多元化的项目设置,完善了场地内的活动功能,为商务人群及滨江休闲人群提供“宜业宜乐”的活动场所。

项目总结 | Project Summary

未来,虹口将着眼于产业发展、功能提升与环境营造,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顶级中央活动区、展现上海文化特质与精神风貌的世界级会客厅。在这里,人们将充分感受到上海作为港口之城的特殊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辉煌;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上海都市生活的魅力。

 

项目名称:上海北外滩滨江汇山地块景观
设计方:MYP迈柏

公司网站:www.officemyp.com
设计年份:2013
完成年份:2019
项目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滨江绿地C区汇山地块
建筑面积:4.2公顷
摄影版权:MYP迈柏、魏巍
合作方:华建集团环境院
客户:上海市港务集团

 

« 1 2 »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82/feed 0
东园社区居委会景观改造,上海陆家嘴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1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12#respond Tue, 17 Nov 2020 13:37:5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8012 非常感谢 未相景观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未相景观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东园二村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核心区域,是大约上世纪80年代所建设的住宅小区。本项目是由东园二村内原有的陆家嘴社区公共卫生指导中心改造而成的居委会服务站和活动室。它位于东园二村的中心,周围被住宅楼环绕,南侧与一家国际青年旅舍相邻。现状是由一幢两层原有建筑、南侧国际青旅以及东侧的居民楼围合成的院子。院子有围墙和铁门将小区居民隔离开,院子是由2/3的硬质铺地和1/3的集中绿化区域组合而成,空间简陋直白,植物生长无序且不易进入。

我们的改造更新试图把原本封闭、简陋,与社区居民割离的场地转变成一个能够向社区开放、分享的社区公共空间。

拆除北侧的围墙和铁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连续的游廊,自北与建筑一起形成面向社区的完整界面,而后向南成回字型连接了建筑南北形成一个整体。游廊围合出了一个微型园林,我们称之为“东园”。廊子在东北处的开口与植物一起,形成一个似有若无的园林入口,这样的入口没有“大张旗鼓”,可以不经意间便将人引入了园林。

园内乔木以槭树类为主,他们的作用除了作为绿化以外,还扮演着空间营造的角色。靠北侧的布置相对密集,使得入口的空间围而不堵。站在园内南侧向北望去,高大的鸡爪槭将对面杂乱的的居民楼立面阻挡在了园外。南侧空间舒朗,让空间显得更干净,这使到访者从入园开始沿着游廊转到南侧之后在空间和视觉的体验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由于主要植载以落叶树为主,因此在地表的绿化我们采用了苔藓。这种在唐宋时期文人们就热爱着的可爱的毛茸茸的植物保证了一年四季能在不同的绿色中轮转。

园内的置石选用的是苏州本地开采的黄石,是一种传统园林里常用造园材料。由于施工单位采购时出现的偏差,其数量及规格和我们设计的相差甚远,完全无法再按照原有设计布置。不得已,在石头运到现场之后,设计师在现场进行了即兴再创作,然而这样的即兴创作也造就了造园过程中犹如绘画般的趣味。

“东园”的造园尝试,作为对东园新村内已有配套的文化补充,提供了一个承载“雅文化”的空间容器。希望这种尝试能让我们的日常里也能增添一些雅趣,丰富社区的文化建设,获得更多一点的精神空间体验。

主持设计师:郭文

设计团队:郭文、顾宏宇、闵亮

建筑设计:无样建筑工作室

设计/竣工时间:2018.5 / 2019.05

地点:中国上海浦东

占地面积:731平方米

摄影师:吴清山

Atelier VISION

Chief ArchitectGuo Wen

Design TeamGuo Wen, Gu Hongyu, Min Liang

Architectural designWuyang Architecture

Design/Built date2018.5 / 2019.05

Location: Shanghai, China

Area731 sqm

PhotographerWu Qingshan

 

微信公众号:未相景观
网站:www.visionla.cn
媒体邮箱:media@visionla.cn
商务邮箱:office@visionla.cn
招聘邮箱:hr@visionla.cn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12/feed 0
Changsha Xiang River West Bank Commercial & Tourism Landscape Zone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0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02#respond Thu, 29 Oct 2020 16:12:0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8002 非常感谢 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GVL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Urban Open Space Provid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 GVL Work

People like to live where there is water and grass. The same is true when they build their cities. Every city has its own river vein. Just like the Seine to Paris, the Thames to London, the Hangpu River to Shanghai, the Xiang River is the symbol of Changsha City, which serves as the living resource and spiritual support for generation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the famous patriots Qu Yuan and Jia Yi, and the cradl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angsha is now a famous city for entertainment culture. From a small ancient town to today’s international city, Changsha has been updating itself through reforming and exploring. In the Riverside Park along the west bank of the Xiang River, GVL has designed a 2.45 km long landscape zone for both commerce and tourism. It will further updat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angsha City. Changsha has always been built along the two banks of the Xiang River since ancient times. Based on the Riverside Park which is planned to b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core of the CBD”, GVL’s design team has taken advantage of the 2.45 km long waterfront resources to create a landscape zone which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angsha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on, the design team has taken advantages of superior waterfront resources, hoping to create a complex landscape zone which integrates tourism, commerce, recreation, culture and sports. Upon completion, it will be an urban open space which meets everyday demands and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With Tanshan Road on the north and Yinpenling Bridge 150 m to the south, the site is opposite to downtown Changsha and the four government buildings, enjoying rich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However, the long and narrow site is lack of spaces for experience, interaction and recreation, which doesn’t match the position of the Riverside Park.

Enrich the riverfront space experience, enh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

The Xiang River is the chief river of the Lake Dongting drainage system of the middle Yangtze, abundant in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riverfront should take the variation of water level into consid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water level over the years, the design team has transferred the dull riverfront space into a three-level space system, which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 When designing the space structure, the team hopes to well control the space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by proper use of points, lines and interfaces. Points, just like the DNA of the space, shape the memorable nodes of the space; lines mean the traffic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footpath, the cycleway and the mini railway, making the landscape zone more accessible; the points and lines combine to form some interfaces. With clear plan, it will create a series of orderly riverfront spaces.

Look to the future and enhance the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design is not only for visual effect but also for more possi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on, the team has created a series of facilities for fun, which will attract people and promote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landscape corridor is designed to connect with the commercial podium buildings. Arch structure in the Hunan Embroidery Square allows people to have more fun when crossing it. Landscape tower is designed as a landmark for overlooking the beautiful views of the Xiang River. Lively whale sculpture matches the fountains perfectly, providing great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And the sand beach provid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fun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commercial area.

Inherit the local culture, extract industrial elements and create space nodes

The west bank of the Xiang River is where Changsha’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egan and where the old Yuxiang Cotten Mill and Changsha Shipyard were located. Thus the team has used the industrial elements of the old shipyard and post-modern design skills to identify the landscape. The old site of Yuxiang Cotton Mill was located on the south of Yinpenling Bridge, which benefi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Embroidery. The team is inspired by the mesh pattern and twisted pattern of Hunan embroidery and creates some typical landscape items. The old shipyard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end of the site. The designers have followed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created a double-level lounge bridge which provides diversified spaces for stay and relaxation. It hopes to remind people of the old memory and well interpret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classical ship model produced by Changsha Shipyard is also used in landscape design, reminding people of the old days.

All designs must be based on human needs. And the space should the container for holding all kinds of feelings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public spaces. Therefore, the design team tries to provide multiple space experiences which provide people with comfort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Riverside Park, which is called “the Lujiazui” in Changsha, is developing rapidly to become the most active financial center in Changsha or even in China. Now, the first stage of the landscape zone has already come into service, which embraces every dynamic morning together with the struggling young people here.

Short office name: GVL
Role of the office in the project: Landscape design
Website: http://www.greenview.com.cn/
Project location: Changsha, China
Developer: Changsha Riverside Park Construction & Development Co., Ltd.
Category: tourism planning and urban open space design
Area: 143,000 m2
Design year: 2016
Year Built: up to now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02/feed 0
贵阳美的·璟悦风华,域道设计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4#respond Sat, 17 Oct 2020 04:46:18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94 非常感谢 WEDO Landscape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WEDO Landscape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贵阳,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繁华之地。在繁华的都会中心,有一片静谧的土地,沉淀着城市喧嚣。在绿荫葱茏间,几座闲置的老厂房伫立在这里,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颗树,都在诉说着当年的盛景……这里便是贵阳轴承厂旧址所在。

作为贵阳市小河区的“三线”工业遗产,始建于1958年的贵阳轴承厂,是小河区历史悠久的工业时代的一大亮点。但是现在,时间只剩下斑驳的老建筑和褪色的回忆。轴承厂见证了贵阳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也是这里住宅的宝贵记忆。

轴承厂-作为贵阳历史记忆的城市片段,被赋予情感记忆及历史价值。当曾经的辉煌即将褪色为渐进的记忆,我们该如何挽留?如何进行空间重塑,功能再现?作为城市空间展厅的新生?

干净简练的建筑线条,入口景观空间利用宽敞阔绰的白色环绕长廊呈现出大气敞亮的空间界面,干净却有份量,他并不波澜壮阔,却承载着初识的厚重记忆。作为整个空间场地的中心记忆点,沿空间动线转向,流动,牵引,在不同光线的变化中,折射出绚烂多彩的情态变化。此刻,我们在这里。反向遥远的记忆,获取新鲜的力量,开始我们新的故事。

为响应简洁简洁的建筑设计,白色开放的走廊呈现出巨大的权力空间入口。当中央记忆专注于该地点时,它随着空间的循环而旋转,流动和引导,反映出不同灯光变化中情绪的多彩变化。此刻,人们可以追踪褪色的记忆,获得新的力量并开始新的篇章。

逐光浮桥Chase The Light Floating Bridge

立于环桥,你与我,我与景,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是生活之美。流动的轮廓相互交错,空间和光影,没有喧哗和离散,身体和感官放松游走,感受水的静谧,享受的奔跑。

站在环桥上,人与景观处于互动关系。弯曲的轮廓交织在一起。在光与影中崭露头角的太空中,无需任何干预,人们就可以在这里充分放松,以感受水的宁静。

圆形的环桥建筑位于场地中心,具有重叠的共同作用,用连续的艺术动线打造有开有合的景观空间,延续建筑材料语言,达到建筑景观一体化,激发空间多维体验的活力。

圆形建筑位于场地中心,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艺术循环创造了各种开合的景观空间,延续了建筑材料的语言,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并激发了多维体验的活力。

搁浅飞碟不明飞行物搁浅在水面上

精确地利用落差形成细腻的迎宾落水,极具形式之美与工艺之美,灵动而自然。有形的线条结构创造了多维的空间视线,生成一个寂静的前场创造悬挑气势,外形宛如外来飞碟。而富有力量的领域。人依着流水声而入,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

前场产生悬臂动量作为外来飞行物体。高度差形成自然的层叠水景,以形状和工艺的美丽欢迎游客。线性结构创造了多维视线,产生了安静而强大的视野。人们跟随着流水的声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乌桕成林牛脂林

100棵乌桕,成林,洒下一地斑驳。婀娜多姿,树影婆娑,连接人,自然,景观的关系,让树影,光影,水声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用其自然的纯净,静静发现四季的变化,诉说着光与影的哲学,见证着你与我的故事。

一百棵中国牛脂树已经种成了森林,并连接人,自然和景观。因此,树的阴影,光线和水声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的自然纯正静静地见证了四个季节的变化,讲述了光影的哲学,并写下了我们的故事。

一方静水

将建筑倒映其上,却也见到了灵性的树池与浩瀚的星空,仿佛一个梦幻空间,静水池放置了一些小灯,夜晚水面上闪烁波光指向点繁星,浪漫动人,将水的性格发挥到极致。

水景反射建筑物,树塘和广阔的星空,创造出梦幻的空间。小聚光灯放置在水盆中,被水面反射的星星照亮,营造出浪漫的景象。

光透过水面,折射生活的闪烁闪烁缩影,平静的水面与建筑有了极富韵律的交流,整个垂直静谧而梦幻,光影随风波动,星光渐进渐近,城市的喧嚣渐渐渐渐模糊。

光穿透水面并反射出生命的缩影。平静的水面与建筑物有节奏的交流。光与影随风而舞,背后有模糊的星空,描绘出宁静而梦幻的空间。人们不会在这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喧嚣。

游光峡谷Travel Light Valley

上天入地的多维沉浸式体验创造空间的更多可能性,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感受时空转换的惊喜,享受身处其中,心灵与空间的对话,将艺术感受贯穿始终。

多维沉浸式体验为空间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从绝对空间到灰色空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时空变换的惊喜,既有艺术经验,又可以享受灵魂与空间之间的对话。

一线天光

幽闭的狭长空间,高耸而强烈,以纯白制造空白,仅以光线流动的变化,形成窄闭空间唯一的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幻想,一线天光下,有人在静默,有人在思索。这束光照亮了过去的记忆,当下的生活,未来的期许。

狭长的空间营造出大教堂的感觉。纯白色使灯光的变化成为这里唯一的装饰。该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幻想。在天窗下,人们正在默默思考。光线照亮了过去的记忆,现在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四季轮回,时光流转。所谓留住,是将人所见所闻插入留存。好的设计能够经历住时间的考验,无论经过多少年,还能吸收沉寂在记忆中的感动与美好。愿做一束光,点亮自己的光芒,照亮世间美好。

四个季节的周期和时间流逝。设计的目的是保持人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好的设计可以通过时间来检验。无论经过多少年,游客仍然可以感受到记忆中的寂静之触和美丽。愿成为一束光,我们希望点亮思想,照亮世界的美丽。

项目名称:贵阳美的·净月风华
景观设计:WEDO /广州威都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Midea Land Southwest
业主团队:郭明华,何斌义,任继斌,邹华艺
建筑设计:XAA湛涛工作室
室内设计:广州市
建信设计有限公司景观建设:贵州九和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广州丹伯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贵州省贵阳市
设计面积:27,696㎡
设计时间:2019年3月
竣工时间:2020年7月
摄影:Arch.QW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4/feed 0
雅达夫滨水艺术公园,迪拜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0#respond Sat, 17 Oct 2020 04:20:01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90 非常感谢 waiwai design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waiwai design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该公园位于迪拜河岸,毗邻艺术中心,是阿联酋第一个露天艺术公园。我们将公园设计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围挡设施的开放公共空间,旨在通过艺术鼓励人们进行社交互动,并吸引了迪拜的多元文化社区聚集在艺术周围参与公共对话。

考虑到海湾地区敏感的沙漠气候,我们将其设计成了一个曲线式的硬质景观,并选择了极少需要灌溉的本土植物。除了给定的艺术品,我们还为公园引入了更多的吸引公众的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一个含200个座位的圆形剧场、一个儿童沙滩游乐场、一个有遮阳伞的食品摊位区,以及内置的棋盘游戏桌。这些艺术作品和设施的布局有如一个水波纹样,隐匿了广场圆形几何线条,同时,这也使得步行流线变得更加有机,将艺术中心周围的柱廊和沿着河岸的滨水区无缝地连接在一起。其中绿色和黄色预制瓷砖则与我们对艺术中心珠光幕墙面板的设计相呼应。

PROJECT NAME: Jaddaf Waterfront Art Park
LOCATION: Dubai, UAE
CLIENT: Dubai Holding
YEAR: 2018
STATUS: Completed
PROGRAM: Art Park
Total: 5,200m²

ARCHITECT: waiwai
Insta: @waiwaidesign
Contact e-mail: info@waiwaidesign.com
PRINCIPAL ARCHITECTS: Wael Al Awar and Kenichi Teramoto
DESIGN TEAM: Takeshi Harikai and Sarah Chehab

ART CURATOR: Art Jameel
ENGINEERING: Al Bayader Contracting
PHOTOGRAPHY:
 Jeff Durkin, Sahil Latheef and Mohamed Somji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90/feed 0
“引海入城,蓝色共生”,深汕特别合作区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7#comments Sat, 17 Oct 2020 03:09:3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77 非常感谢 环球地景设计有限公司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环球地景设计有限公司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项目概述
Project Overview

项目位于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南部——滨海区域。在政府对发展新区总体空间规划下,南部地区承载着以在地性“滨海“特色为基,创建宜居、宜业城市空间的重任。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场地环境复杂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区域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缘此,我们提出“引海入城”,通过建立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力、适应力及修复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等;同时,我们前瞻性解决易被忽视的引海入城存在的海洋垃圾问题,极力打造可持续性、生态型、友好型韧性滨海城市空间。

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但土地资源稀缺;汕尾市接壤深圳,是粤东第一土地大市,但经济发展滞后。因深圳与汕尾具有资源高度互补性,缘此建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其对两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被称为“深圳市第10+1区”。如何创建宜居、宜业城市,吸引人才聚集创新,同时保护在地生态文化资源,创造具有深汕特色的新城区,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系列城市设计任务的关键,临海的南部区域尤其具有在地性挑战。

现状分析
Site Analysis

1、海岸侵蚀导致动植物原生栖息地受损;
2、山洪灾害频发,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遭受冲击;
3、海平面上升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发展,加剧海洋灾害;
4、海洋垃圾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且危害航行安全;
5、当地发展未考虑生态参与,导致湿地消失,植被自然演变缓慢。

设计概念
Design Conception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依互存。根据本案滨海区域特质,我们立足生态,以“引海入城”的设计手法平衡海洋与城市关系,在一定限度内针对未来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进行预判性人为防控,通过打造城市蓝绿网络,低影响构建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抵御、适应及修复能力,疏解人与自然、海洋间的发展矛盾,实现“蓝色·共生”。

策略
Strategy

因势利导,善用海洋水系构建生态蓝网
Making the best use of circumstances to shape the urban blue system

根据滨海城市特性,利用引海水系划分城市三大功能区域:浅海—滩涂岸线—城市。通过研究海洋潮汐侵蚀规律,开掘人工河道,初步形成城市水网,海水引入后进入城市水处理系统作为城市二级生活用水,未来可实现进一步处理后转淡水供应。同时,城市水网与现有湿地、河道等水体进行串联,最终形成完善的生态蓝网,实现有效的海洋灾害防护、海岸线生态保护及城市亲水性环境打造。

探知生态敏感度,科学搭建生态绿网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to build an environmental green network

通过Arcgis生物敏感分析,确定区域高、中、低生态敏感区,根据其区域各自特性,在城市建设中进行针对性、节制性资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疏解城市内涝灾害,保护水资源、提供游憩,构建生态连廊。

搭建在地生态系统,实现动植物栖息保护
Building the local ecosystem to preserve the habitat of creatures

研究在地原生动植物系统,分析区域生态系统链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缺失或缺少的种类,针对性进行原生种类补充,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湿地,创造动植物适宜的栖息场所,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自净修复链,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立自然灾害生态抵御系统。

利用自然风能应对海洋垃圾,助力保护生态环境
Utilizing a technical tool to deal with ocean garbages to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海洋垃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危害着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尤其以南海沿线国家表现最为严重。引海入城存在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点:势必将增加海洋垃圾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故而,应预判性先期解决潜在威胁。观察发现:海洋冲击波将海洋垃圾从海域带到了城市岸线,在冲刷点位上形成垃圾堆积。据此,在浅海域布设海洋垃圾桶,利用风能带动垃圾桶内部产生气旋进行垃圾收集,减少海洋垃圾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同时,收集起的海洋垃圾可进行进一步分解处理,实现废弃物的重生再利用。

影响力
Influence

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以“蓝色·共生”为畅想,将“引海入城”融入城市设计,构建城市“海洋蓝网”与“生态绿网”。与此同时,我们前瞻性地处理“蓝绿网交织”时可能出现的隐患——海洋垃圾对生态和城市的影响。我们的设计构想有效地利用海洋特质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为滨海城市设计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同时预判性防控潜在危机,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友好的城市与自然共生发展,其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价值。

2020 IFLA AAPME分析规划类荣誉奖:
“蓝色·共生”——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
设计方 环球地景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 http://www.ljdesign.com.hk/
联系邮箱 ceci.wang@ljdesign.com.hk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 项目设计年份:2019年
主创及设计团队 主创:罗冰梅;
景观设计团队:韦婷、陈彪、肖鸥、张子悦、余畅、
陈玟霖、何廷、付维、肖潇、黄闵强
种植设计师:田春雷
展陈设计师:熊峰、王雅、蒋正福
项目地址 深汕特别合作区
项目面积 103.2平方公里
客户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7/feed 1
伊敏河滨水公园,呼伦贝尔·海拉尔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5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56#respond Mon, 24 Aug 2020 12:10:08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856 伊敏河滨水公园,呼伦贝尔·海拉尔

非常感谢 MYP 迈柏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MYP 迈柏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伊敏河,纵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地带,哺育着呼伦贝尔的衍生与发展。随着城市向南发展,“草原游荡型河流”所持有的脆弱自然要素正在消失殆尽。自2013年建设以来,伊敏河新城滨水公园致力于修复受到破坏的河道驳岸、恢复河滩乡土自然植被、并兼顾在不同洪泛区域引入市民的弹性使用。

背景与挑战

呼伦贝尔拥有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是中国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草原河流依托平坦的草原地貌,主河道并不固定,会根据雨水量的变化而进行季节性游荡。它为草原表层提供水源,也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了草原景观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所以被称之为“草原游荡型河流”。近年来由于拦坝蓄水、河床挖沙、防洪渠化等现象,“草原游荡型河流”原本就脆弱的土壤与生境受到了破坏,造成了整个大草原的沙化现象日趋严重。

伊敏河公园通过对自然河道的恢复,滩地空间的重塑,以及沿河休闲与旅游休闲的建立,为伊敏河构建了一个融合自然生态、城市休闲、文化旅游等元素的综合价值体系,致力于打造一个韧性的城市生态河道。从而实现“城市草原之河”,“讲述故事之河”,“活力不断之河”,建设后的伊敏河成为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大型草原滨河公园,使之成为内蒙古草原城市河道滨水建设的标杆。

自然河道的软化修复

对伊敏河河道的修复,首先是对河道自然水文与植被的尊重,以最大化保留其“草原游荡型河流”的特质要素。由于城市的防洪安全需求,伊敏河的自然河道受到了工程渠化的改造,河道的水流走向与自然植被受到了破坏。公园景观设计提出了对原有河道线型的恢复,并创造了一个泻湖以满足了季节性的行洪需求。这一举措最终受到了政府领导及水利工程师认同,并得以贯彻执行。

 

公园建设之始,河道驳岸已经被工程渠化,并留下了大面积裸露的滩地。景观设计师通过覆土及增加生态固土网的方式,对驳岸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软化与绿化,实现了对河道水土的涵养以及本地植被的恢复。在河道岸线重新柔化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现有的岛屿与河道沉积进行湿地的恢复,从而保证了对河水的沉淀与净化作用,并在洪水期减缓洪水速度起到了良好效果。从主河道的平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河滩与河道一体化的郁郁葱葱的河道。

滩地区域的弹性使用

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对滩地土壤进行平整,并利用河床清淤的土方对部分滩地进行换土,从而保证了整个滩地土壤的品质,实现了草地的修复。局部滩地仍留存有杨树等植被,借机对其进行了修复并搭配了新的植物,形成了河道富有特色的乔木群落。

堤上公园的活力聚集

河堤公园带的植物采用了内蒙本地的植物种类,以形成季节性的群落式景观,提供游人观赏的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草原强烈的季节风对游人的干扰。沿着带状植物观赏带,沿堤形成若干外挑的眺望台,提供了一个观赏水流、滩地与湿地等辽阔景观的绝佳场所,成为城市的一个地标与名片。

堤上公园带提供了两个有关蒙古历史与本地三少文化的主题广场,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教育与休闲的机会。每年夏天大量游客聚集的时刻,这两个文化雕塑广场成为重要的景点,成为外地游客学习与体验的重要场所。与广场结合的是模拟草原土丘的生态覆土建筑,该建筑为居民与游客的聚集,提供了必要的公园服务配套。以能源可持续的要求设立的生态覆土建筑,在提供游客的信息与购物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沿河赏景的重要走廊。

项目名称:伊敏河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呼伦贝尔·海拉尔
项目规模:258HA
设计公司:MYP迈柏
委托方:呼伦贝尔规划局
建成时间:2018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56/feed 0
成都hyperlane超线公园展示区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8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82#respond Wed, 22 Jul 2020 06:50:3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782 非常感谢 Rehwaldt Landscape Architects(链接https://rehwaldt.de/)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Rehwaldt Landscape Architects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hyperlane超线公园项目考虑到了所有用户的使用舒适性,安全性,可达性和空间尺度,以及能够为社区居民的带来真正的价值,致力于为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它代表了中国发展行业的一种领先思维和新意识,即不以商业销售为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商业上的成功。那种没有树木和树荫,只是为了实现商业立面开阔视线的大型空旷广场设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同时,得益于该项目客户,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与投入,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城市社交环境应运而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意义,体验感和趣味感的公共空间。

高车道旨在为城市环境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并考虑到人类的舒适度,安全性,可及性,规模和方案,这些方案可以为所有年龄段和地位的人们带来真正的价值。

hyperlane代表着中国发展行业的领先思维和新意识,他们理解以人为本,而不是销售,反过来可以带来长期的持续商业成功。形成没有树木和阴影的鲜明空旷广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实现不受阻碍的外墙景观。客户,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思考和承诺导致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面向社会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意义,经验和欢乐时光。

城市灵感空间

作为整个hyperlane超线公园项目的一期建成展示区域,景观设计以社交为导向,打造吸引人流聚集的口袋空间。以“社区和联系”这一简单理念为驱动,运用大胆和充满活力的设计映射出超线公园前卫,充满艺术及创意活力的项目特质。

城市画廊是超车道项目的第一阶段,也是面向社会的,供社区聚在一起的小地方。Hyperlane城市社交廊由“社区与联系”的简单概念定义,是一个大胆,朝气蓬勃,面向年轻人的身份认同点,反映了该地区的艺术和创意文化。

为了充分体现“社区”的理念,我们以充满趣味的变化丰富的圆形作为点阵衍生出各种多功能空间以及种植与水景等特色景观元素。圆形要素的设计系统地实现了景观的灵活性以及各元素统一性之间的平衡,同时在空间有限的场地种打造出开合有致,空间多样的体验场所:地面的静态镜面水景可以迎宾地毯一般,实现到达广场的仪式感,掩映在植物中间的社交口袋为展示区的融合提供半私密空间,也为活动策划提供了基本的功能空间。

都市广场

作为展示区整个前场空间,都市广场由包含花卉植物和多方位灵动的休闲坐阶组成,水景与树阵一起,构成了城市主干道与场地的过渡,同时为到达空间提供了视觉连接。

海滨长廊由连接人行道的种植园主和多向社交座椅组成,这些社交座椅结合在一起作为边缘和缓冲,覆盖了树丛中的主要道路。

流动的水池,充满趣味的边界处理,灯光和纹理的对比以及植物空间,为前场空间和后面演艺舞台之间提供了戏剧化的场地衔接。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水边玩耍或在树荫下的座位休憩憩乘凉。

“水毯”旨在实现视觉连接,同时营造出一种互动且令人着迷的到达感。浅水,嬉戏的边缘,灯光展示,纹理对比和种植相结合,提供了在城市长廊和表演厅之间的视觉和物理戏剧体验和旅程。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水边玩耍或在树荫下的座位节点上放松身心的地方。

树形间特色定制化灯光的设计,给白天和黑夜的体验带来有趣的独特的气质。嵌入式的双层照明细节,确保了视觉控制的质量以及突出的夜间镜面水景边界清晰的边线。

我们开发了许多定制照明功能,这些功能可为白天和黑夜的体验带来独特的品质。

演艺空间表演艺廊

演艺空间被设计为可以定制时尚走秀分级台的弹性空间,与室内设计相辅相成,鼓励各种即兴表演,艺术展览,文创集会和露天剧场等户外活动。

表演画廊被设计为可策展的都市秀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外部空间,与室内计划结合使用可鼓励即兴表演,艺术展览,文化聚会和露天剧院。

24小时社交台地

在场地东侧的雕塑感露台,为观众提供了树荫下的聚会交谈和观看演出的机会。露台边缘的灯光透过穿孔映射在地面,创造了独特充满活力的夜晚,为人群提供24小时全索引,安全的多维度聚集空间。

东面是雕塑露台平台,其定向旨在使围观者聚集在树荫下观看表演或聚会和连接。穿孔钢的照明和边缘显示营造出独特而充满活力的夜间氛围和效果,提供安全,光线充足的24小时空间。让社区在周围和周围聚集。

传递信息的树

我们试图寻找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树种来表达这个项目的特质,它必须是本土的且与场地自然环境有强烈的关联的树种。最终我们找到了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特有的桢楠,同时也是一种由于居住地破坏而被记录在册的濒临灭绝的物种,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展示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桢楠的树冠形态令人惊叹,作为常绿大乔木落叶极少,是种植在水边的理想树种之一,最高可以长到30多米,浓密的树冠可以在高温的夏季为人们提供遮阳空间。

商业地产新逻辑

hyperlane超线公园在中国地产行业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发展思维-即商业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再以短期商业收益为评估标准,而更加切实可行地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体系,功能规划,体验的认识和打造,为城市社区和人群带来丰富的价值,深远的效益和积极的影响。

hyperlane超线公园以一种提升社区价值和生活体验的商业实践新玩法,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全栖,多元,开放,前沿的城市灵感空间,也是未来成都新潮文化的策源地,时尚消费的目标地。

场地

场地墙川音一带原本规划为停车场的废弃围合空间,环境和社会效益为零。挡墙的存在并存在学生生活区与校园在空间和功能上完全隔离开来,仅留有少量缩破旧的小巷允许进出。

然而正是这些狭窄老旧的小巷,成为了人流聚集的生活商业街,年轻人在里面进行涂鸦艺术创作,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挖掘场地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和商业活力的线索。

愿景连通愿景

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绿意兼具的多层线性社交商业公园,呼应川音文化艺术高地用户特质,将这条2.4公里的开放式慢行系统天空花园变成打通川音校园及周边社区以及新都东站交通枢纽的连接-实现高线公园形态,城市空间,商业空间三者的有机融合,为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带来新的契机。

业主:成都新鼎置业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ASPECT Studios
景观设计主创:Stephen Buckle,ASPECT Studios工作室总监
团队成员:罗彦,许宁吟,Alex Cunanan de Dios,周沫,底帆
建筑设计:Aedas
建筑设计主创:温子先博士,Aedas全球设计董事
照明设计:BPI照明设计
施工图设计单位:黑白之间景观
施工单位:成都建工一建
摄影师:鲁冰
效果图:ASPECT Studios,Aedas
时间:2020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82/feed 0
24小时x7天 – 重庆万科景观168计划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65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65#respond Mon, 24 Jun 2019 05:35:2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865 非常感谢 重庆尚源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重庆尚源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你熟悉的旧世界加速消亡,而新世界仍在诞生之中。
如何为我们这些无根者创造出一种新的家的归属感?”
——许知远《无根者之家》

城市痛点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图1),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5.88%。在未来10年,预计城镇人口将高达近70%。如此巨大的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带来了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城市人口的激增,除了为我们带来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带领着我们跨入新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城市病:鳞次栉比的城市格局,行色匆匆的街头人流,高墙矗立的封闭社区……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是什么因素导致时代的更迭与人情疏离之间产生必然联系?HOUSE VISION联合创始人土谷贞雄曾对社会形态做出了理性分析(图2),即当下社会普遍存在人口高流动性的特点,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个体,而互联网的出现代替了实体社交空间的地位,在虚拟网络中满足了人与人之间联系性的需求,因此出现CO-Dividual(聚而离)的社会状态。

然而追溯过往,我们传统村落和街坊大院的生活状态,几十年面对的都是相同的乡亲邻里,低流动性形成的熟人社区,为我们建立起彼此的情感联系和个人内心的归属感。同时,这样的社区还保有一个重要特征,具备了一些共享空间,祠堂、礼堂、大院广场、门前屋后、十字路口……它们都在无形中创造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

我们不禁思考,时代的进步真的只能带来现实中的疏离与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真的只能依赖虚拟网络的供给?可是,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件事实:人,始终是现实的产物,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因此,如何重塑实体社交空间,在当下的生活场景中,找回昔日乡亲邻里的原味温情,创造久违的社群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是我们此次探索的核心命题。

于是,我们放缓脚步,拒绝当下复制化、标准化的流水线社区营造模式,拒绝快餐式的功能模块化场地,而是以追溯人的社交需求为出发点,开启我们对美好社区的探寻,寻找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与人能发生美好交流与互动的社区,一个有温度,有情感连接的社区。

用户调研

故此,重庆万科景观团队成立专项调研小组,即重庆万科“复盘者联盟”,跨出了我们开启生活探寻之旅的坚实一步。我们基于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挖掘未曾在意过的生活缺失为目的,针对重庆万科已交付楼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复盘任务。发现了如下问题:

(1)架空层精心设计的儿童场馆,几乎很少人参与,反而是老人区则是座位不够,甚至婴儿车就放置一旁,而健身区寥寥无几。越是人多的地方,复合的需求越大。
(2)由于场地规划原因,场所之间距离较远,且位于地块的边角区域,使得参与者目的性较强。越是分割的区域,只能满足目的性较强的参与者。
(3)设计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使用者则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们或许忽略了用户的真正体验,所以,我们得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待。越是动线频繁的区域,越是用户聚集的场所。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切身体会他们对于社区环境的需求。

基于批量调研案例与数据分析,我们把当下的景观功能、交通流线进行了空间模拟,发现当下传统的功能布局模式,难以承载我们的需求。

我们对于过去的规划模式做出了如下反思:
(1)归家时很便捷了,但我们忽略了归家沿途的生活;
(2)场地功能极致化了,但参与人群却被刻意的划拨分类,邻里的交流也被设计阻隔了;
(3)社区的意义是使得邻里更好的生活,更融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
(4)真正的其乐融融,才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核心所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社区功能配套,实则是圈养式布局,这种方式不断演化,即使功能不断的升级,但无法激活社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的参与进来,多时间段的相互交互,促进邻里关系,我们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功能的简单提升,而是挑战传统的规划布局,这是全新的课题,我们急需一种新的社区空间模式,来打破目前的矛盾僵局。

理论探寻

杨·盖尔曾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出过正效应过程及负效应过程:

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示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子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

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由于人及其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几乎每个单项活动都没有机会相互交汇,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更富于激情的一系列活动。

其核心思想在于指出:优质的户外空间质量带来高频率的自发活动;高频率的自发活动带来更多的社群互动参与。

因此,我们根据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一书中的理论,提炼出四个维度的优质空间衡量标准。

寻找解药

然而,我们不禁自问,现实案例中,什么样的空间才算是优质的交互空间呢?于是纽约佩雷口袋公园的交融场景浮现于脑海。重庆研发团队对佩雷口袋公园的空间格局和功能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如下图),于是提出了口袋公园”理论,以共融、交互的方式,将功能整合,形成社区多点式布局的“口袋公园”,目的在于摒弃过去功能极致化的场地设计手法,采用立体复合化的活动空间,包容各类人群交互活动需求。

168计划

24*7全周期全场景化的生活演绎

历时一年,我们致力于如何将“口袋公园”的理念融于社区之中,提供一个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用户各种需求的多功能新社区。意在将空间共享意识植入社区,更加强调实用性及社区居民的互动性。

经历了365个日夜的深耕探索,经过不断推演与修正,最终,我们提出“168计划”,即“24小时*7天”全周期全场景化的活动轨迹研发成果。并在重庆万科项目逐一落地验证。成果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口袋公园”空间模式为蓝本,结合国内社区规划特征,摒弃传统社区中的极致化功能场所,创新性的提出匹配现代社区用户需求的四大中心——交融中心、活力中心、交互中心、共享中心,营造全新的未来社区空间格局。

四大中心解密
立体复合化的口袋公园设计,构建全新用户体验

交融中心(街角口袋公园)- 激活遗失空间

我们不仅关注红线内的设计,也着眼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因此我们将社区红线进行退让,把原本失落的社区内边角空间变成城市公共活力空间,形成街角口袋公园,打造社区组团之间的交流场所,其目的在于促进大社区范围的邻里互动、康体运动等社交,提升社区活力,展现对城市的关怀。

交融中心分为社区休闲、运动活力、亲子乐园三种不同功能属性的公共空间,而每一种功能空间都是为了满足大众复合化功能的需求,以及交流体验需求。

活力中心(核心口袋公园)- 链接复式社区

我们不仅关注地面活动空间的功能挖掘,更着手于地下空间的功能开发,创造地上地下复合化的活动空间,细致的从地上地下不同归家动线人群的需求出发,营造其乐融融的多功能交互场所。

设计摒弃传统边角式运动区,而是放置核心区域,考虑用户使用的噪音干扰,我们在规划中设置下沉运动馆,与地上多功能厅结合,形成复合化功能场所。

活力中心体系构架包括下沉运动馆+地面多功能厅+可上人阳光草坪三个部分。三维一体的形成立体综合活动区域,作为社区活力主引擎,牵引其他功能区域。
(1)下沉运动馆:打造全天候、呵护型的运动场,使运动不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同时减弱运动场噪音对社区的干扰。
(2)地面多功能厅:住户在这里可以进行艺术沙龙、创意集市、共享图书馆的社区交流活动,满足住户社交需求。
(3)可上人阳光草坪:精心打造可上人草坪,可开展趣味、多元的互动的社区活动.

多功能厅则为功能无界可变的参与性空间场所,创意集市、艺术沙龙、共享图书馆、设计工坊等,提供不同用户、不同时间段的生活服务。

交互中心(多点式口袋公园)- 汇聚散落用户

我们不仅关注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需求,而是放眼各个年龄层、各个活动时间段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营造共融参与的交互场所,创造更多自发活动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各类型人群的自发活动,从而带动发展出更多的社群交互类型。

交互中心是以活力中心为核心的卫星式布局,提供楼栋之间的用户交流互动场地。场地涵盖了休憩驿站+乐享天地+上人草坪(可复合于活力中心上人草坪)三个部分:

(1)休憩驿站:上班、下班的途中,或者上学放学的路上,偶遇邻里,便民的交流场所
(2)可上人草坪:精心打造最美阳光草坪,增加儿童互动设施,让您时刻亲近大自然,轻松开启健康写意人生
(3)乐享天地:乐享天地功能区,是通过多次调研,为提供更多元的社区活动类型和场地,而营造的产品迭代升级功能区。分别为八大亮化主题:周末影院、阳光花房、童梦乐园、禅意茶室、会客空间、棋思妙想、酷动时刻、懒人公园,而每一个主题均以复合化用户体验为主,结合休憩驿站、可上人草坪形成点式口袋公园,依附于活力中心周边,提供紧密的功能服务。

共享中心(室内外口袋公园)- 延伸自然边界

我们不仅关注室内空间的活动类型丰富性和活动内容人性化设计,更致力于将室内功能场地向室外场地拓展,营造满足各类用户全天候活动需求的可变性场所。

因此,依托架空层室内的公共空间,结合室外公共区域,打造室外内功能联动的综合空间。室外场所可结合室内功能选择交互中心功能模块,形成体系化的功能延伸。

架空层则以全龄化体系构建,形成老、中、青的综合参与场所。

结语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每一个社区都不想和别的社区共享空间,城市就会变得单调无趣,缺乏生机;对一个社区来说,如果每一个住户都不想和别的住户共享空间,社区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168计划,历经一年多的研发及落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发的认为社区交流空间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我们仍在不断的迭代升级,只为营造更美好社区,给予用户更多的生活温度,未来社区的模样一定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复合体,有社会的参与,有居民的行动,其乐融融,里仁唯美,这是我们为之向往的美好。

声明:该方案为示意方案,具体落地根据项目实际规划、实施条件及风格定位不同,具体功能选择和设置均有不同,以具体项目交付标准为准。

编委:重庆万科设计管理中心
外部合作单位:重庆尚源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 邹渝达、王晓黎、张志超、代泰忠、叶惠平、李楠、邹菊
A&N⁺(尚源国际美国公司) / 汪杰、查克威尔
视频制作单位:重庆意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65/feed 0
种植平台和体验馆,深圳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2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20#respond Sat, 08 Jun 2019 15:35:4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820 非常感谢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借助地理优势,中国深圳沙井在过去二三十年蓬勃发展了低端制造产业。大量工厂的建设吞噬原有优美的湿地和农田。这些低端制造产业衍生的工厂园区粗暴迅猛地在城市边缘无序扩张。工厂园区和外部的城市空间都形成消极的场所。近几年,基地所在的工业园区的周边建设了许多住宅和配套的学校。此项目希望通过绿色人文空间的重塑,为园区工作的人、周边的居民、学校里老师学生、以及种植爱好者提供一个有活力的公共活动交流的场所。同时,通过组织各类体验式活动,沙井传统的种植文化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并成为社区营造的媒介。

在原有的园区整体布局中,内庭院的西侧是一个室外停车场。为了改善庭院的空间效果和保留停车功能的需求,停车场的上方增添了景观大平台。通过台阶的设置,大平台成为内庭院空间的延续,从而形成不同标高的公共空间体系,而台阶也成为内庭院举办户外活动时的观众座椅。平台上布满了错落有致的混凝土种植槽,不同喜好的人栽种不一样的农作物和灌木花草,形成有趣生动的景观。平台上的大洞口为下面的停车场提供良好的采光,而洞口中间的香樟大树也为停车空间提供绿意。

此外,清水混凝土材质的种植体验馆坐落在大平台的东北角,它为种植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一层作为公共功能包含了展示、交流和讲座的功能,二层则是种植操作空间和培训功能。两层高的植物绿墙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植物,小小的两层通高空间成为亲密而有互动的交流学习场所。内部悬空的楼梯与悬挂着的楼板让这小巧的建筑显得灵巧。同时,建筑内不同标高的两个入口使大平台、室内空间和内庭院三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项目名称:种植平台和体验馆
设计方: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公司网站:http://www.mozhao.com.cn/
联系邮箱:media@mozhao.com.cn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6/2018
主持建筑师:曾冠生
建筑设计团队: 罗文国 沈家源 张凡 | 朱彦伦 洪凤莲 陈勋
景观设计团队: 罗文国 沈家源 | 洪凤莲 陈勋
室内设计团队: 罗文国 麦梓韵 | 朱彦伦
项目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
建筑面积:2080㎡
摄影:张超
业主:深圳市佳领域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材料: 钢、樟子松木地板、清水混凝土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820/feed 0
宝安中心区四季公园,深圳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8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84#respond Mon, 27 May 2019 03:27:41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784 非常感谢 译地事务所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译地事务所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宝安中心区四季公园,是一个由景观基建驱动更新的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3,000平米,原先是被预留为高架路匝道。伴随着周边的交通完善和城市发展,设计将它重新定位为一个通往宝安中心区和前海片区的门户公园。

设计采用了宝安之眼的概念,用一个“环”将被道路分割成为四个街角绿地的地块视觉上成为一个整体,运用波浪铺装、艺术雕塑、弧形看台等元素,将这个环变得丰富,为行人提供停留和望远的视线。在设计过程中遭遇了200年一遇的山竹台风,大量的乔木被吹倒。设计围绕遗留下来的乔木进行了精心的测绘,围绕了它们优化了景观的细节设计,如调整园路避让乔木,结合乔木打造地形草坡和树池坐凳等。

设计依据场地属性,分为了四个片区:文化一方,创新一方,乐活一方,艺术一方。

文化一方由露天剧场、3层弧形坐墙、跳泉台阶及主题花林草坡组成。大草坪为宝安中心区的周边居民提供了多元活动的场所,已经记录到的包括音乐表演、放风筝、户外写生、露营等户外活动。坐墙和大台阶的多适应性设计,提供了嬉戏休息的可能性,也是傍晚观看城市盛景的重要场所。

创新一方由四季之门、椭圆形音乐旱泉广场和地形草坡组成。象征一年四季,安居乐业的四季之门艺术品雕塑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夏日雾森降温,夜间位于顶部内侧的星光灯点亮雕塑,与音乐旱泉一同为城市注入活力。

乐活一方由一条约200米长的林下环形慢跑道,和其间的家庭亲子活动场组成。慢跑道的选线避开了飓风后保留的乔木,以及采用多种活动设施的儿童活动场地,弥补了周边的老社区设施的不足。

四季公园采用整体的设计语言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门户公园,同时为周边社区提供多元的活动目的地。四季公园的改造建设见证了深圳的道路基建,在原有保障车行通畅的功能之外,逐渐展开完整街道、景观生态和多元活动的发展新形态。

项目名称:宝安中心区四季公园
设计方: 译地事务所
公司网站:www.elandscript.com
联系邮箱:contact@elandscript.com
设计:2018年
建成:2019年
主创设计师:张谦,唐筱璐
设计团队:张蓝兮,范武峻,张盼盼,章雁,潘旭,吴承阳,陈震宇,王怡,刘启文,吴芷莹,廖文剑
项目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建筑面积:43000平米
摄影版权:译地事务所, Vorrarit Anantsorrarak
景观概念至扩初设计:译地事务所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深圳市澳亚琞景景观设计
道路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给排水设计:深圳市市政设计院
四季之门艺术品概念设计:UAP + eLandscript Studio
四季之门艺术品深化及加工:UAP
景观硬景施工单位:深圳建艺集团
景观绿化施工单位:深圳国艺园林
业主单位:深圳市宝安交通运输局,华润(深圳)有限公司
儿童活动设施: Kompan(康潘)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84/feed 0
海上明月,广州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5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52#respond Tue, 07 May 2019 16:02:54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752 非常感谢 BOX-STUDIO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BOX-STUDIO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艺术在这里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除了艺术,我们还必须再去做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场地

项目位于广州南沙亭角地区,北靠大山乸自然山体,南临蕉门水道,周边是荒置的农田及河对岸的采沙场,堤坝外侧是以滨水灌木带和石头组成的浅水生境。场地与外界几乎没有相连的道路,农田地里零落的几处小房子,周边人烟罕至,人们对这里的印象是偏僻荒废不安全的郊野。

这次的设计希望通过大地艺术触媒的方式,整合政府公共资源,借助地产商资金的力量,带动周边人们参与进来,激发场地的活力和引起人们的共鸣,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网络,改变人们对这里的印象,释放出场地最大的公共利益。

思考

前期设计介入阶段我们思考了许多问题,例如:是否真的有人愿意使用一个与附近社区并不相邻的公园?堤坝内侧公园与堤坝外侧河岸关系?堤坝的交通体系与外部道路体系的关连?公园的植物系统与雨洪管理策略?如何兼容场地人们不同的功能使用诉求?如何重新建立堤坝与市政路之间3.5米的U型下凹绿地的交通和视线体系?如何重建人们对场所未来发展的信心?我们带着一系列问题开展了这次的设计工作,以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整合场地复杂的城市、环境、文化及社会性问题。

我们希望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溪流是清澈的……所以我们在入口做了一条白色的“小溪”,希望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沿着小溪进去是两侧高大的朴树和远处的荔枝树林,一切都非常的静谧。起伏的地形模糊了空间的边界,时上时下时缓时急,时内时外时开时合,整个场地创造了非常有趣的体验。

堤坝是一种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它可以切割河床及一切的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堤坝同时是一种守护的象征,它保护了人们免受洪水的伤害。所以在这里我们希望传递出事物的对立性和共融性,用镜面不锈钢材料做一条圆形的“堤坝”,一半真实的自然,一半镜子里的自然。圆形没有起点和终点,一切都虚实圆融于自然中。

在没有建立堤坝以前,堤坝内侧是河床的一部分,常年的江河冲刷留下丰富的水纹肌理,这些凹凸变化的河床肌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很好的庇护。我们延续河床的肌理,用大地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丰富的地形变化,起伏的地形很好的解决了U型下凹绿地与外部的视线和交通关系,并且创造了很特别的场地和空间行走体验,人在场地活动就像鱼类很自由的在他们的河床栖息。

项目名称:海上明月 LUNA SEA
设计方:BOX盒子实践景观事务所 BOX-STUDIO(原:BOX 博克斯林景观事务所)
公司网站:http://www.blg-studio.com/
联系邮箱:1425811521@qq.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8.10
Concept Design | 主案设计:Phoenix  纪凤涛  Wilson  刘样多  Kun  赖志昆  | BOX Studio  盒子实践
Cooperative Design | 协作设计:Tony 骆涛  Mark 林俊健  Ting 陈洁婷 | BOX Studio  盒子实践
Construction Design | 技术深化设计:Tao 李海滔 Yun 钟秀云 De 高建德 Yu 罗瑜 Adela 林思娴 | BOX Studio  盒子实践
项目地址:广州南沙
景观设计面积:38000平方米
摄影版权:Ben / 罗志宗   Chao Zhang / 张超
Architectural Design | 建筑设计单位:
建筑方案:Mix Design Associates / 迈思建筑设计
建筑施工图:Guangzhou HanHua Architects+Engineers /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Interior  Design | 室内设计单位: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客户:万科
品牌:三种植物:凤凰木 朴树 龙眼  三种材料:镜面不锈钢 银色铝板 烧面芝麻灰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752/feed 0
泰国曼谷Mochit线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7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77#respond Sun, 07 Apr 2019 06:34:04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677 非常感谢 Shma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Shma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The Line Condominium, therefore, represents the idea of ‘travelling’ to different natural destinations by using design elements such as flowing pathways to mimic railway tracks and creating landforms. There are altogether 4 zones depicting the concept which are: The Ground Line, The Water Line, The Cloud Line and the Park line with each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

The rice field route and the floral route. The intention of the designer is to create an experience of a railway journey through the different natural landscape of Thailand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se routes with the insertion of activities such as jogging, library pavilion, playground and BBQ terrace. The introduction of varying types of plantations from large trees to low lying shrubs and bushes are made here to enhance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 of the different natural landscape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Ground Line is the wooden curved element wall situate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project, representing the mountainous landscape of Thailand.

The Cloud Line
The 41st floor of the project is the zone of the cloud line. The intention of this zone is to create a lounge/party space which is functional both day and night.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Cloud Terrace’ is 2 sunken seating areas within the pool and a slanted 6 metre high Aluminum/Glass partition screen in between the pool deck and the private lounging rooms.

Design Firm: Shma

Client: Sansiri PCL & Bangkok Mass Transit System (BTS)

Collaborators: Plan Associates Co.,Ltd., DWP | Design Worldwide Partnership,

Photographer: Wison Tungthunya, Paronamic Photograph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77/feed 0
麓湖红石公园,成都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3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36#respond Fri, 29 Mar 2019 15:39:4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636 非常感谢 易兰规划设计院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易兰规划设计院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麓湖总部经济及创意产业发展片区简称“麓湖生态城”,是一座以稀缺的生态环境为基底,聚合高端居住、商务、商业及休闲娱乐等城市配套为一体的新城,距成都市中心约25km。麓湖红石公园建设范围位于麓湖生态城中心地带,场地总体呈十字形状,分布于5个居住组团中间的狭长谷地上。一条具有排洪功能的南干渠自东向西穿过场地,当地水务部门在河堤南侧设置了一条4m宽的巡堤路,需要保留与保护。

为了增加公园的可达性与更多步行到访的可能,设计师为周边5个社区都设置了直接进入公园的路线。公园核心处的太阳谷区域是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设置了满足动态活动为主的儿童七彩游乐园、阳光草坪、中央烧烤区和以静态活动为主的”香樟棋语林”,满足不同年龄的需求。

“阳光谷”位于平台西侧,是为孩子设计的七彩乐园。游戏设备与植物结合、与场地中的原有坡地结合、与红砂岩主题结合,尽可能展示场地原有风貌。儿童乐园根据不同年龄活动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0~6岁儿童游戏区设置了沙坑、蹦床、秋千等设施,还有一座3m高的红色木质鹿形滑梯,成为了麓湖在红石公园中的形象代表。西侧的坡地上利用地势高差设计成以4~12岁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拓展区,树屋一样的滑梯盘绕在树木枝杈间,成为该区对外的名片。拓展区也有各种不同的攀爬网和攀爬圈等设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体能锻炼机会。南侧的坡地上设计了小型健身休闲区,场地西侧有2m高的挡墙,设计师利用地势和挡墙安装了墙面的健身器械,让健身也变得与众不同。整个儿童活动场地的东南角是预留的林荫休闲区,家长可以在此随时照看儿童,同时也能享受舒适的休闲空间。

“棋语林”中原有一些香樟,设计又补植了一批香樟,增加了树林规模。林地一侧是宁静的住区,另一侧是公园开敞的草坪,林下视线较为通透,可以看见坡地上玩耍的孩童,兼顾了近景与远景的和谐。林下舒适宁静的小路周边布置了很多小场地,边沿穿插一些矮墙带来场地归属感,中间布置方形桌椅为喜爱棋牌的居民提供服务。斑驳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将这个区域映衬得流光溢彩。

公园原有一处巨大的张拉膜结构建筑,下面是一个大的三角形服务台,有简单的饮料及烧烤售卖。易兰设计团队认为这样的设施条件不足以吸引居民使用,同时场地空间也不足,因此在服务台周边增加了几个新的小场地,作为膜结构餐饮场地的补充。场地上可以布置烧烤台、洗菜池、电源和桌椅,约上三五好友,在阳光明媚的周末举行烧烤聚会,团队将此区域命名为”飘香涧”。公园开放后,这个区域深得青年人喜爱,聚会方式不仅有烧烤,还有火锅,成都人爱好美食、热情如火的特质完美展现。

红砂岩的运用。现场勘探过程中,周边建筑组团正在施工,漏出地下大面积的红色土壤,并在其中挖出很多大块的、形态饱满的红砂岩整石。用地及其周边地域的种植土下方,也基本为红砂岩地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地质特征。红砂岩是距今约2亿5 000万年前形成的红色地层,是这片场地最久远的记忆。红砂岩强度差异较大,大部分质地松散,呈碎块、颗粒甚至泥沙状,容易被忽视或遗弃。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但这些形态各异的红色石块触动了设计师敏感的神经,将其作为公园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以带来远古历史的厚重感,也能让每位到访者对场地留下特殊记忆。项目确立之初并未命名,由于设计团队对红砂岩的挖掘和利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它逐渐成为项目的灵魂线索,直至大家接受其景观角度的命名,最终确定为”红石公园”。

该场地属于地产开发附属产品,由开发商进行投资建设,希望设计一系列环境优美的社区绿地,为居民提供优质居住环境,进而提升地产价值。易兰设计团队接到设计任务后,根据各方面条件提出将其建设为功能较完善的独立型社区公园。一期建成后不仅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更吸引了许多相距较远的市民前来游玩,极大提高了社区人气和知名度。人们在公园中一边开展丰富的活动,一边享受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这正是人们内心最向往的社区生活,应成为今后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麓湖红石公园一期建成后引起较大反响,许多设计界专家学者及设计精英团队到现场进行参观交流。作为设计方,易兰团队非常欣慰地看到设施和场地如预期一样被人们使用,居民在这里步行游憩、健身锻炼、社交集会,享受美好的户外空间。项目的良好呈现也离不开甲方、施工方等多方面的合作。现在公园还有更多的场地与功能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与施工中。不断完善的公园将为到访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美景,也将融入更多人们成长与生活的记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激发大家对于国内社区公园的探索与热情,让社区公园成为我们身边最舒适贴心的自然伙伴。而这些红色的石头也将不再沉默于地下,被人们所忽视,它将坚定地站在我们身边,与红石公园一起绽放。

项目名称: 麓湖红石公园
项目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
项目面积: 7.8万平方米
景观设计: 易兰规划设计院
设计委托: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Holi河狸景观摄影、林一、张全、易兰规划设计院等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36/feed 0
Weiliu湿地公园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2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27#respond Mon, 25 Mar 2019 12:11:34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627 非常感谢 Yifang Ecoscape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Yifang Ecoscape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As the urbanization of Xi’an and Xianyang City took progress, the once natural riparian areas of Wei River have gradually been replaced by concrete banks and decorative greenery planting. The constant degradation of the wild riverside landscape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loss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ve lived in this rural area for generations.

Weiliu Wetland Park was constructed on a section of Wei River’s riparian zone outside of Xianyang City, which was one of the few naturally flooded river sections that remained. It is approximately 3200m long and 470m wide, with a total area of 125ha.

Overall Strategy: Creating integrated Green Infrastructure

n order to restore and reconstruct the local riparian ecosystem, a plan was developed to create a piece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through strategies including adaptive flood control, stormwater management,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ste water reuse and 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resilience of flood retention and utilize riparian spaces, an adaptive landscape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topography: the lowest areas were designed to be floodable natural wetlands, areas of lower flood risk were used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the highest areas on site were designated for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spaces. Bioengineering techniques such as willow mattress revetment, riprap, gabions, and grassed slope were used for flood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protection.

The main spine of the park was a green corridor that moved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park, built upon an existing earth dyke flanked by willow trees. The trees were all retained and quickly became a unique scenic feature of the new park.

A buffer belt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was created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iver. All polluted water from the drainage channels that ran through the site was firstly collected into WWTP and then the outlet water treated by constructed wetlands, producing recycle water that meet Class III-IV standards using for landscape irrigation, the aquatic playground and finally directed to replenish the natural riparian wetlands.

The project set its goal on recreating a diverse local habitat. Using existing trees and wild reed ponds as a foundation, the design applied minor earth shaping and careful replanting of local trees, shrubs and aquatic plants to restore shelters and habitats for aquatic life, amphibians and birds.

Leisure areas such as civil squares, aquatic playgrounds, urban farms and rustic fitness zones were included in the park with a touch of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gave nearby residents and park visitors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return and experience the restored natural riparian area.

One of the artistic elements was expressed through two colorful bridges in the wetland area. The two intertwining structures raised and lowered through the landscape, forming boardwalks, bridges and viewing platforms, which symbolized the 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the local culture.

One year after the its completion,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pots across the park all reported results better than the Class III-IV standards, while the total quantity of water reused after treatment reached 2.4×106m3 per annum. Cost of the park was less than one third of similar local parks in Xianyang. The average scores for different areas of the park on the Shannon-Widener Index (measuring local biodiversity) were improved to 1.57-1.91 for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y and 2.11-2.33 for trees community.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for the new park was 94% and nearby residents reported an increase in real-estate values of the adjacent areas after the park’s completion.

Design Firm: Yifang Ecoscape

Location: Xianyang, China

Budget: RMB 80 million

Image credits: Yifang Ecoscape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27/feed 0
乡愁设计 – 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0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04#respond Wed, 20 Mar 2019 14:07:12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604 非常感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项目背景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蔓延到城乡结合地区,原住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均发生改变,世代相连的空间记忆遭到冲击和破坏。项目地处北京西南五环外的长辛店老镇,丰台河西区北宫山脚下,属于浅山区地貌的“河西生态发展区”。该区域自然优势显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旧时自然安静的村落、愉悦惬意的乡村生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林立、历史文脉缺失、邻里关系断裂、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等现状,该项目的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

设计师提出5L理念来延续并提升场地内的人文及自然优势,它们分别是:低维护(Low maintenance),低成本(Low cost),当地文化(Local culture), 就地取材(Local material),和场地记忆(Local memory)。通过这5L理念,该项目一方面希望能作为一个有力媒介,巧妙的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再度紧密编织在一起,另一方面成为当地生态海绵设计的先行者。

设计策略

研究先行

为了更加科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及其布局的合理性,设计师在对其风环境、光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场地条件,优化景观功能布局。社区以板式为主,采用板塔结合的布局模式,有利于夏季通风以及冬季形成较为宜人的静风小环境。但南面建筑总面宽较大,加之地形南高北低,对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凉风有一定程度的遮挡。

景观设计采用浅丘布置方式,既有利于在冬季形成相对温暖小环境,又有利于夏季在东西向风口偏高处纳凉。

设计师通过对场地内光照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宜的区域设置邻里交往空间、儿童活动空间、体育健身空间等,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季节对光照的需求。

乡土理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设计师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力图营造乡土意境,创造复合共生的“新山境”。以望山、依山、居山、乐山为设计主线贯穿全园,唤起居民对自然的向往、对场地的追忆、对聚居的渴望,唤回丢失已久的一抹乡愁。

依山——尊重地形,由北而南,依山布置;
聚落——打造浅山聚落,构建不同尺度的竹廊,唤起场地记忆、重构邻里空间;
取景——设置不同“取景框”,将外围山景收于园内;
赏境——散点布局,驻足赏景,观山听水。

场地记忆

古庙——在场地范围内,有一处古庙遗址。古庙在宗教心理、社会关系、村落起源、村落的景观格局等方面均体现出与人的密切关系。设计时对其进行保护及修缮,并在其周边设计绿化缓冲区。
古树——场地内原有的古树得到了良好保护,其余原生树木基本保留或移栽成功。每逢秋季,大枣树的树上便结满了果实,成为居住区里特别的景观,承载着回迁居民对自然生活满满回忆。

雨水花园

基于北京地区夏季暴雨且常年地下水补给不足的情况,设计师利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社区景观中,打造了北京最大的社区雨水花园。设计师利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带、植被浅沟等方式减缓地表雨水下渗速度、控制径流污染、降低雨洪发生概率,实现可持续水循环,并利用雨水营造湿地花园、溪流叠水等景观。

该项目以关注低成本社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同时,重构早已破裂的人地关系,唤醒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以环境景观为媒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唤起那美好的乡愁。

项目信息对照表 内容
项目名称:乡愁设计——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设计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www.cadri.cn/cn
设计年份:2013年-2015年
竣工年份:2016年
主创及设计团队
主创:关午军
团队:李秋晨、朱燕辉、管婕娅、李和谦、常琳、戴敏、张宛岚、杨贺明、申韬、刘宇婷
项目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辛庄村东北部
建筑面积:15公顷
客户:北京中长和源置业有限公司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604/feed 0
麓湖生态城G1艺展公园,成都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59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592#respond Sun, 17 Mar 2019 03:00:0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592 非常感谢 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设计团队在原本空无一物的场地上,创造了一个带状、完整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的生活场景,使其成为城市与人的连接。

在这里,人们有了亲水、临水通行的更多选择;在这里,城市和自然融洽结合,整个场地因为人的进入和使用而焕发新的生机。

从一条路推演出一个空间 

项目所在地是麓湖艺展中心与市政路、湖区交汇处的一段滨水公共绿地,是麓湖在入口区域与城市共享的一个节点。因依附于雕塑感很强的艺展中心主体建筑,因此命名为艺展公园。

原场地是从市政人行道向水边单向放坡的地形,景观空间形态单一,而作为艺展中心通往其它地块的重要步行通道,人的行走动线完全被限定在路边的人行道上,人与湖的联系在这里被大大削弱。设计团队最初只想做一条进入湖面的展示路径,以解决途经此处的人“临湖不见湖”的空间难题。分析场地现状后,设计团队重新研究该区域的交通流线,试图通过空间的革新让人们获得丰富的观景体验。最终通过地形重塑和立体交通植入,将原本单一的滨水坡地变得立体生动,让人的进入、通过 、停留、聚集等行为各得其所。

地形重塑 

一方面,通过优化岸线,将滨水路与驳岸融为一体,形成更富韵律感的岸线;另一方面挤压坡地,强化竖向上高差的变化,将原本平直的岸线转化为谷地、山峰等最具自然特质的地貌形态,有控制地收放观景视线,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在向湖面延展现状的狭窄驳岸,将现状的流线在驳岸当中进行分层,编织,强化场地的可达程度,拓展观景视角。

立体交通植入

在滨水的谷口上方植入一个向水中顶出的人行景观桥,桥体平面呈U型,中间围合出公园主广场和谷地,桥身两端连接入口广场和市政人行道,直接把人从市政道路拉至水面上方,让人可以近距离亲近和欣赏湖景,以更高的视点远眺湖光景色。景观桥作为一个人工与自然的枢纽,又将平地,山峰,谷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将人工景观植入丰富的地形当中,塑造驳岸景观的核心。

整个项目的设计,从一条路开始,逐渐提炼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空间,一切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整个空间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融,人在其中,感觉到自然、舒适,愉悦。

项目名称:麓湖生态城G1艺展公园,成都
委托单位: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城市开放空间
项目面积:8800㎡
设计时间:2016年
景观设计: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摄影单位:河狸景观摄影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592/feed 0
玉华村人行桥,浙江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48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486#respond Sun, 17 Feb 2019 13:51:12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486 非常感谢  十二楼建筑工作室(联系邮箱:heyongwl@zju.edu.cn)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十二楼建筑工作室(联系邮箱:heyongwl@zju.edu.cn)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玉华村由几个带状、团状的农居组团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只能依靠一条穿越全镇的交通干道进行连接,特别是其中的龙庭坞组团,深藏于村西北的一个山谷里,从村口几乎看不到。更加不利的是,这条交通干道在玉华村里通过一座桥跨越鄣吴溪时,转了一个近90度的大弯,桥面很窄,仅能一辆车单向通过,所以这座车行桥往往成为一个交通瓶颈,也是村里一个潜在的危险。

近几年,鄣吴镇政府沿着鄣吴溪修建了绿道,这是一个供人步行、骑自行车的慢行道路设施,尽管鄣吴溪沿线风景优美,但是由于它与几个居住组团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使用的人并不是很多。于是,如何对村里的交通进一步梳理,使其更加安全、顺畅,加强各居住组团的联系,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穴位处的连接

如果用一个圆把这几个农居组团圈在一起,那么现在所建玉华人行桥的位置基本就是这个圆的中心。经过仔细的分析,通过建设这座桥,既可以做到人、车分流,也能增强村庄各部分的可达性,环通性,特别是改善龙庭坞组团与其他各部分的联系,使其到村委会、镇中心都变得更加便捷;若再辅助一个低矮的滚水坝,那么在桥附近就会形成一个开阔的河道水面,极具景观价值,桥以及河道周边也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公共休闲场所。

于镇域层面的绿道而言,这座桥的建设,也使得原绿道可以延伸到龙庭坞组团,让人们可以欣赏到龙庭坞里面幽静的溪流与竹林风景。在乡村多年的调研与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点激活、微更新”,那么桥所在的位置,就是以针灸的方式,解决玉华村目前在互联、通达问题上的关键“穴位”。此处的河道两侧如果得以联通,原本单一的线性绿道将变成一个真正多层级的网络系统。更有趣的是,它将改变村庄的空间结构,让原本离散的农居组团变成一个以水面景观作为中心的紧凑格局。

眺望出的景观

桥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让人跨越河道,但是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正如卞之琳的诗《断章》里所描写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互为风景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只是我们常常忘了停下来欣赏身边的那些美好,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他者的美好。鄣吴溪的水声潺潺,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海,另一边是精心耕作的田园,均是如画的风景,从任何方向看出去,都会投射为你心底的景观。于是,如何让人可以在桥上停留片刻,驻足远眺,眺望出自己那一瞬间的心情,也成就他人的一个微小世界,成为设计之初的一个基本发想和目标。

最初的构思其实就是两个墩子支撑起一座微微拱起的桥面,这样桥与两侧的堤岸可以更平顺的连接。同时,桥面坡度的变化让人的视线可以微微仰视或俯视,发现别样的风景。

但是坡度的出现总让人感觉在桥上停留不是那么安稳。另外,讨论过程中业主提醒在每年秋冬砍伐毛竹的季节,出于运输的安全和方便考虑,希望桥面尽可能平整,同时与两侧的堤岸有一定的高差,这样迫使骑电瓶车的人降低速度,从而保证安全。于是,桥面的形式又回到平直的状态,但是增加了四个出挑的平台,它们既是眺望风景的地方,也是路人避过毛竹运输时的“港湾”。平台是有顶棚的,透明阳光板配合着竹子的吊顶格栅,为驻足在此的人遮挡出一片阴凉。四个顶棚高低起伏,映衬着远处山脉的走势;支撑顶棚的柱子也是歪歪斜斜,呼应着顶棚的节奏和基调,如此下来,原本单调的桥面有了些轻松、活泼的氛围。

相遇时的惊喜

走在一座人行桥上,那种体验总是令人愉悦的,我常常琢磨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在桥上很多出其不意的相遇,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缘由吧。当你来到玉华桥,上桥转弯的那一刻,近在咫尺的茂密竹林或不远处的高大山脉,是桥面上强烈的对景,让你无法忽略;走到桥面中间,不管你是驻足片刻或继续前行,总是会多看几眼河道上的水面风景,映入眼帘的是枯黄的芦苇、悠闲的鸭子。当然,更为重要的,桥上往往是会遇到行人的,如果恰巧是一个熟悉的老友,很自然地闲聊几句则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桥两端与两侧堤岸的衔接空间其实并不是特别顺畅,因为其场地都很局促,而且有九十度角的转折,或许现实就是这样,很难那么完美,只能接受,但设计中依然在桥两端节点处,通过适度筑堤、挖山,使得空间局部放大,让衔接不至于过于生硬。桥头附近有个污水处理站房,不可移动,只好顺着其外墙种植了些竹子,稍加遮挡。站房边的原有临水步道过于狭窄,于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平台,出挑到河面之上,从河道对岸看过来,这个平台与桥面上伸出的凉亭似乎融为一体,有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统一和趣味,这种结局于建筑师而言也是一种惊喜吧。

建造中的理性

桥的跨度接近40米,如果再采用传统的石头拱券结构,在当下昂贵的人工条件下,将是极其费钱的事情,所以桥的材料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施工起来方便,又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适应乡村“低技”的施工与建造方式。结构形式为单腿斜撑,桥墩与桥面在结构上融为一体,如此下来,可以使得结构尽可能轻巧;为了进一步减轻桥的自重,在浇筑桥面的混凝土之前,埋入了数根PVC雨水管。

桥作为村里的一项大工程,施工当然是有资质的单位,不过,其中不少的工匠师傅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开工,十一点收工,中午回家或在附近的小饭馆吃饭。下午从十二点半开始,一直干到五点,碰上下雨天则休息,如此的工作方式,不紧不慢,应和着乡村的节奏。工程现场负责人王师傅会经常拍几段视频发在朋友圈中,而且一边拍摄、一边讲解着工程的进展,语气里总是充满了自豪。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工地上一些做法的变更、甚至返工也是有不少的,但是师傅们都以极大的耐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几乎没有什么怨言,这应该是乡村熟人社会才会有的和谐的甲乙方关系吧。当桥面上的棚子立起来的时候,几根支撑的柱子“东倒西歪”,我问几位师傅,你们觉得这个好看吗,他们说这样挺有趣的,不然就太古板单调了,听后心里甚是窃喜。我相信他们所说的是真话,因为从其语气和眼神,我看到了其中的真诚。

结语

这个方案的落成也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这座桥的设计方案其实早就完成了,但是讨论过程中,地方领导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案,于是请其他机构设计了多种样子的,辟如拱桥、廊桥、折线形,建筑师们也都是用尽了心思,不过在我的心底始终认为我们的这个方案是最好的,因为它简洁、经济,又有那么一点惊喜,我们坚信这才是日常生活所真正需要的。果然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方案再次成为实施的方案。

在鄣吴镇完成的众多项目中,这个桥于我个人而言感觉是最具价值和意义的,一方面是这座桥出现在了合适的位置,以很小的介入,重塑了整个村子的空间结构与景观风貌,让村里的通达得到了极大提升,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方便;另一方面,或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着一座桥,跨过它得以找寻到通向自我的那条路。

建这座桥的同时,相关的河道疏浚与沿线景观、游步道、夜景灯光等也同步建设,所以当桥完工的时候,配套设施也几乎同时竣工,它们的组合让这里成为玉华村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与活动场所。黄昏时分,鸭子开始着急回家,灯光也亮起来了,桥上的那几片顶棚晶莹剔透,投射到水面里煜煜生辉,成为村里新的地标,当然,地标不是桥的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们在此更好的往来、相遇,找到生活的美好。

项目名称:玉华村人行桥
设计方:十二楼建筑工作室(浙江大学建筑系贺勇教授和其学生组成)
联系邮箱:heyongwl@zju.edu.cn(浙江大学建筑系贺勇教授的邮箱)
设计完成年份:2017年9月-2018年12月
主创:贺勇教授
设计团队:贺勇、葛亚博
项目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玉华村
建筑面积:约140㎡
摄影版权:郝军、王凯伦、贺勇
合作方:浙江中用市政园林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玉华村政府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486/feed 0
南宁园博园“山水间”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79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79#respond Mon, 24 Dec 2018 16:27:4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279 非常感谢 山水间设计工作室(邮箱:178306048@qq.com)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山水间设计工作室(邮箱:178306048@qq.com)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山水间”位于南宁园博园西南角,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个富有山水画意的花园。

北宋郭熙总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又增三远: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合称“六远”。

“山水间”以“六远”构建花园序列

一为“深”,从下沉通道穿过层层山丘,前后相窥,有重峦叠嶂、层次深邃之感。山丘的表皮是由白色钢柱焊接形成的非线性曲面,这些曲面前后相叠,随着人视线的移动而不断变化。

二为“阔”,从“墨池”远望对岸山丘,水中山影粼粼,有空间延展、水广山遥之感。在有限的花园空间中,通过镜面水池将空间扩展一倍,并增加花园对光、风、雨等天气三为“高”,通道从“墨池”里徐徐抬升,行至山脚,非仰观不能看“苍峰”之全貌,也可进入山洞内探究,有山峰雄健、别有洞天之感。“苍峰”是花园唯一对称的形体,其挺拔向上的形态和洁白纯净的色彩,在天空和光线的作用下,形成适合冥想和静思的精神空间。

四为“平”,拾阶而上,至最高处平台,一览远近山色,有视野平阔、心旷神怡之感。

五为“迷”,转入后山,隔着重重山壁,再观远处时已是山水模糊,有迷境恍惚,朦胧不明之感。

六为“幽”;竹径曲折,是出口,亦是入口,有曲径通幽,引人探寻之感。

或行、或停、或观、或思,宛如水墨山水画中游。

项目名称:南宁园博园设计师园“山水间”
设计方:山水间设计工作室
联系邮箱:178306048@qq.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8
实施方案设计:刘通、郁聪、黄嘉瑶、王塬锐
竞赛方案设计:刘喆、李雯、王兆迪
项目地址:广西南宁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摄影版权:刘通
捐建企业:南宁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客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筹办工作指挥部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79/feed 0
新加坡“海湾花园”景观设计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00#respond Tue, 04 Dec 2018 15:48:3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200 非常感谢 Grant Associates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Grant Associates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海湾花园是目前此类中最大的花园项目。建成后,该场地的面积将达101公顷,并由三个不同的花园组成:南湾,北湾和中湾。位于新加坡滨海湾新城区的新开垦土地之上,这个花园就会为来自本地乃至世界的旅客提供一个独特的游玩去处。

该项目是新加坡制造其“花园城市”印象的其中一环,并且在展示新加坡最好的花园艺术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其国际形象。

在2006年,参加了一个国际设计竞赛之后,由 Grant Associates 景观建筑公司带领的一支设计团队被新加坡国家公园协会指名要求操刀设计南湾花园的总体规划,这也是海湾花园三座花园中第一个建造,也是最大的一座花园。

除了来自 Grant Associates 的领头建筑师外,来自英国的设计团队包括:WilkinsonEyre (建筑师),Atelier Ten(环境设计顾问),Atelier One (结构工程师),Land DesignStudio (博物馆与游客中心设计师),和 Thomas Matthews (传媒设计师)。

从兰花的形状出发,GrantAssociates的总体规划是一个丰富的融合,融合了自然,科技和环境管理。出色的建筑结构结合了不同种类的园艺。每日灯光音乐秀,湖水,森林,演出空间和用餐,零售的活动。整个的规划有着智能的环保型基础设施,使不常在新加坡繁盛的濒危植物得以生长,为国内的人民们既提供了休闲娱乐,又获得了教育知识。

海湾花园的亮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冷却的温房

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 设计的两个巨大的生物群-花型圆顶(1.2公顷)和云型森林圆顶(0.8公顷)-展现了来自地中海和热带环境(云型森林)的植物花草,并在花园里提供了拥有各种天气情况的“教育性娱乐”空间。

超级树

高度区间在25米到50米之间,Grant Associates设计的18颗超级树是具有代表性的垂直型花园。通过热带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垂直摆放,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在夜间,这些穹顶华盖在灯照和媒体投影下栩栩如生。从超级树上延伸出来的空中走道给予游客们一个花园的独特视角。这些超级树也与冷却温房的降冷措施结合,利用了其可循环能源和水利科技。

花园园艺

传统园林和世界植物园的两个部分注重于“植物与人”和“植物与地球”。与大量的花朵和缤纷的落叶一起,他们制造出一场有关颜色,质感和香氛的景象,令游客们流连忘返。

项目名称: 新加坡“海湾花园”

项目地点: 新加坡

设计公司: Grant Associates

建成时间: 2012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200/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