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Architecture – ALA-Designdaily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 ALA-Designdaily Fri, 10 Jun 2022 08:37:1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成都大运会东安湖场馆景观连廊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233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233#respond Fri, 10 Jun 2022 08:26:3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9233 感谢 四周建筑atelier-sq@sq-arch.cn)予ALA-Designdaily分享以下内容。
Appreciations towards Atelier-SQ (atelier-sq@sq-arch.cn)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1背景

东安湖运动场馆位于成都“东进”核心区龙泉驿东安新城,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举办地。场地内包含“一场三馆”——4万座大运会主体育场,及跳水馆、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以及配套景观、活动广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公共空间。

 

2连接“一场三馆”与公共空间

大运会举办期间,连廊侧重提升交通效率,连廊连接“一场三馆”的露台空间,使不同场馆之间能够快速互通到达。

大运会结束之后,连廊侧重与公共空间及运动场的互动,增加公共空间可达性,丰富景观视觉层次,并为会后的场地使用及运营提供辅助和额外空间。

 

3空间形态

连廊从“一场三馆”露台延申出,形成竖向起伏的变化,在行走中形成不同标高的视觉体验。至场地中心区螺旋下降收缩,中心环绕了儿童活动区,形成了有体量感向心的围合空间;中间段形成分叉的平台,与球场、广场、场馆形成良好的观看点,并设置出入口。

连廊的形体变化形成了变化的空间体验与多样的视线关系,同时与公共空间互达。

 

4主体结构

廊道主体结构是1m厚钢箱梁,六边形截面V型柱跨度20m-30m布置,内部的主体结构的橙色与环境形成了对比,同时突出了引导性与运动感。

 

5表皮

表皮为2片3mm厚钢板栓接组成,白色的薄片反映了主体橙色与周边的绿色,与场地融合在一起,让体量变得轻盈。灯光放置在两片薄片之间,夜间照明给桥身提供了丰富的层次。

 

 

项目名称:成都大运会东安湖场馆景观连廊

方案设计:四周建筑

主持设计:金显书&刘佳

方案设计团队:刘佳音,杜红玲,秦清珂,何妍,蒋佳林

 

结构设计: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设计所

结构设计团队:王映韬、曾传皓、赵生群、付泓森、张富鹏、周谋、宋迪、刘靖瑞

 

业主及建设:华润置地华西大区

业主及建设方团队:王絮梅,何其隆,康凯,肖李军,谢高翔

 

灯光咨询:Lichtvision Design

摄影:存在建筑

 

总面积:3300平米

材料与结构:钢箱梁,钢板表皮

地址:四川成都世界大运公园

设计时间:2020年12月

完工时间:2022年1月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233/feed 0
THEATRE X: THE ARCHITECTURE OF POSSIBILITIES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55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55#respond Tue, 05 Jan 2021 13:25:0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8055 非常感谢 Aarushi Kalra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Aarushi Kalra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Aarushi Kalra, Creative Director at I’m X – an experimental wing of I’m The Centre for Applied Arts (India), conceptualized Theatre X as a concept store for a digital only platform – Border&Fall. Her design aims at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digital and physical elements by creating a strong and clear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The store channels the philosophy of Border&Fall, challenging preconceived notions of a traditional Indian garment, a Sari, and presenting it as a more contemporary, dynamic and gender-neutral garment. It’s a gradual and almost theatrical reveal of the sartorial, aesthet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a Sari for the global audience.

The space facilitates takeovers and collaborations, reflecting the brand’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itiate new conversations while building an eclectic community around the Sari. Designed as a blank canvas, the store fluently embodies and enables the voice(s) and the program it represents.It’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both, a sari and a website are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act like a canvas for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expressions.

Theater X explores the future of modern retail, especially its relevance post pandemic. The standstill brought about by COVID-19 not only tested the e-commerce capabilities of brick and mortar stores,but also showed us the deeply entangled nature of global business and communities.

Though digital transaction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we are already feeling a major disconnect and digital burnout due to the highly curated, impersonal and unnatural interactions. We are slowly rediscovering the intrinsic human need to belong to a community. There is now a higher focus on creating newer methods for immersive experiences of art, culture, fashion and retail, which are also sustainable, conscious and individualistic.

Motivated by the challenges of futuristic ‘phygital’ spaces, Aarushi studied the enhanced flexibility of digital interfaces facilitated by mechanical systems to create a truly iterative store, defined by its undefined nature in these uncertain times. The store questions the architecture of a digital space by creating a unique setup for potentials, rather than assigning a predefined solution.

We are also witnessing retail becoming ‘less permanent’ in its physical structuring with a rise in pop-up retail, given the diverse nature of brand identities. This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concern for sustainability considering the surplus of resources needed to facilitate such designs.

This is where an opportunity for a store like Theatre X lies, as it enables impermanence with minimal resources and a maximum sensorial impact. Since the same space can be repurposed into infinite design languages with a minimal use of props, it contributes to the pressing needs for circular solutions.

The bones of Theater X are an assortment of prearranged systems, ensuring a hyper-flexible space,capable of taking on the identity of each new collaborator. A play of video walls, immersive lightrooms with revolving and sliding walls, a hydraulic floor, a mechanical ceiling and crisscrossing automated curtains, changes the perception of the space every minute, challenging the conventional constraints of a physical space.

A neutral material palette, dominated by shades and textures of whites, provides with the perfect blank canvas. The chosen textures add a splash of warmth and comfort to an otherwise minimal, curated and hi-tech visual appeal, encouraging the viewer to touch and feel the surfaces just as they would a Sari.

Aarushi further explored this spatial fluidity by designing a takeover by Rimzim Dadu, ‘From Dawn to Dusk’ – an exclusive and surreal experience. She borrows from Rimzim’s penchant of using unconventional materials like metal, paper and plastic as raw materials for her fashion wear. The takeover space is imagined as an exhibition and flash retail wherein the visitor is invited to embark on an alternative journey through sunrise to sunset, experiencing a myriad of dreamy landscapes,playing with materials, colors and senses.

Designed to imitate the experience of a website, with navigation choices and interactive tabs, the base space provides with a predefined zoning which is customized to fi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Rimzim’s surreal, delicate yet structured work.

The entrance is design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er’s ethos via the futuristic interface of Border&Fall, just like the About Section of any site.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changing lighting and color scheme to evoke a feeling of the magnificent sunrise across the lavender fields.

Just as individual strips of lavender visually create an infinite expanse of purple, the purple lit room lays emphasis on the endless hour’s craftsmen spend stitching each strip of metal together to create a sari that gives the impression of fluid metal. Two cutouts running along the opposite walls of this room serve as a window into the theatrical hand movement of craftsmen at work, bringing awareness to the beauty of handmade.

The experience is highlighted by informative video projections on the floor and a glimpse of an installation against an early morning sky, showing the contrast between a bulky iron ore and the delicate fluidity of a metal sari. This play of the perceived notion of a raw material against the designer’s expression, along with the sublime lights and LED screens create a sense of movement,adding a new sensorial dimension to the space.

This section gradually opens out into the Event Space, which has been imagined as a runway exhibition for Rimzim. It’s “A Surreal Afternoon” walk through the meadows under a clear blue sky with the main exhibit pieces envisioned as a collage of her personal inspirations. The modular hydraulic floor helps achieve the impression of an undulating terrain, with a central spiral mimicking the journey through a magical forest, lined with her work. The colour changing, overlapping waves in the moveable curtains are reminiscent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mountains, desert and the oceans, adding to the otherworldly vibe of the space.

This path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Shop Section defined by a calming sunset. The suspended walls and video screens are set to evoke an intimate feeling of an enclosure to lose yourself into, with the smaller central installation working as the focal display unit. The rich sunset colors moving slowly across the screen feel tranquil, encouraging you to pause, creating an alluring and very personal shopping experience.

In closing, by becoming a mirror for every collaborator, this space seamlessly embodies the fluidity of a Sari and a website, acting like an architectural, ever changing display, with a vivid and mesmerizing user experience while creating a unique sense of place. It becomes a part of a larger conversation, almost as a filler in the community in post pandemic times, where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collaborate and build a wide variety of experiences that is not limited by a certain person or function. The resulting project speaks to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sustainability of fashion and retail, brand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its connection to physical spaces.

‘It’s a space that truly is a blank canvas, open to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Animation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tnmyQHE0E

More:https://2020.rca.ac.uk/students/aarushi-kalra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8055/feed 0
四川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6#respond Sat, 17 Oct 2020 04:07:35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86 非常感谢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Jiakun Architects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项目背景

项目用地位于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的赤水河畔,天宝峰下的峭壁中段。峭壁上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以及人和洞,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藏酒洞群。

设计理念

“亭台楼阁” | Pavilion

选取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基本原型,运用当代手法,表达传统意蕴,呼应郎酒品牌形象的文化内涵。

“泛博物馆” | Pan Museum

项目采用文学叙事的组织方式,将多个空间功能节点的内容串联形成连续的空间剧情;游览路线注重节奏安排,根据场地的位置、高差、情态,组织变换空间的明暗、开合、隐现,使整体流线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丰富游客的参观体验

总体布局

场地原为郎酒生产片区,建筑破旧,故拆除并在原址新建。设计将散落山间的建筑物串联组织为环形流线。

分区设计

接待厅 | The Reception Lounge

耐候钢亭悬挑于基座之上,姿态平远,可登临远眺。基座室内为接待展厅,面向赤水河一侧以水平长窗形成远山框景。

酒阵展厅 | Exhibition Hall of Lang

经树院向下,到达酒阵展厅。展厅两侧阵列通高酒架,在天花和地面设置镜面,多次反射,营造“无限”的空间体验和穿越其中的漂浮感。

勾调体验区 | Blending Experience Area

酒阵展厅沿连廊前行,到达勾调体验区。一道道混凝土拱梁空间下是散落的勾调体验间。

品酒阁 | Liquor Tasting Pavilion

品酒阁楼宇凌空,出檐深远,四面环水,适宜把酒临风,极目远眺。

栈道廊桥 | Plank Walkway and Lounge Bridge

栈道廊桥蜿蜒,穿林跨路。

材料与建造 |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建筑基本功能区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本地石材浇筑砌叠,形成基座,融入山川地貌。橙红色耐候钢架构悬挑于基座之上,亭台楼阁,轻盈飞扬,传达出栖居于山水的东方古典想象。

Project Name:The Renovation of Tianbao Cave District of Erlang Town
Location: Lang Foundation, Erlang Town, Gulin County, Luzhou Sichuan, China
Client:Sichuan Gulin Langjiu Group
Design: Jiakun Architects
Building Area: 8,478㎡
Principal Architect: LIU Jiakun
Design Team: YANG Ying, HAN Qi, ZHU Weikun, WEN Feng, QU Yiming, LIU Su, WU Luyi, TAO Qiuye, LIU Xiangdong, WEI Zhiming, LI Jing
Lighting Design: Brandston Partnership Inc.
Cpperate Company of Interior Construction Drawing: Chengdu Qingmuyuanyi Design Company
Project Management: Langjiu Jijian
Project Construction: Sichuan Lianxing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mpany; Z&F; Sichuan Wankun Landscape
Photograph:Arch Exist, Jiakun Architects, WANG Kai (Brandston), HAN Xiao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6/feed 0
神圣雷斯迪图塔教堂,捷克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2#respond Sat, 17 Oct 2020 03:33:0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82 非常感谢 Atelier Štěpán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Atelier Štěpán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建筑师Marek Jan Štěpán在过去的30年间断断续续地调整着对这座教堂的设计和构思。事实上,他从1968年就提出了建造教堂的想法,50年之后,这座教堂终于被建造出来。这是第一座为纪念修女Marie Restituta而建造的教堂,它距离Restituta出生的地方只有大约1英里。场地上设有一个长方形的基座,定义出神圣空间的范围。

教堂位于住宅区的中心的一处峡谷边缘。场地上坐落着三个体量:教堂、高塔和由Zdeněk Bureš设计的宗教中心。教堂基于一个圆形的平面而建,象征着天堂与永恒(相反,正方形象征着大地与短暂)。教堂的屋顶下方环绕着一圈彩色的玻璃窗,反射出天空的景象。圆环漂浮在Lesná的上空,而从一种更加具有比喻性和超验性的层面上,我们或许也可以说,是天堂漂浮在Lesná的上空。

圆环本身也非常接近当代人对教堂内圣餐仪式的认知,它代表着耶稣与一众门徒围坐在餐桌旁的情景。圣坛被设置在教堂左侧的高大的拱顶下方,由上方的天光照亮。在这一位置,教堂的墙壁被三角形的窗户“撕破”,作为对撕裂的耶路撒冷圣殿帷幕的引用。教堂的内部空间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宇宙,作为一个与上帝沟通的器官。这是一个简单、镇定和冷静的空间,身在其中的人将收获到安全、平衡且不受外界打扰的体验,就像停留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

柔和而圆润的结构线条形成了一个无实体的内部空间,它的形式由上方环形窗投下的光线所定义。设置窗户的目的并非投下清晰的阴影,而是为空间带来间接且柔和的日光。窗户全长80米,其彩虹般的色彩描绘了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间所立下的契约。圆形彩虹是一种可以从高空观察到的现象(例如从飞机上)。这里,光线被转化为某种超越物质现实边界的事物,某种我们很难直接用官能去理解的事物。

« 1 2 »

Studio: Atelier Štěpán
Author: Marek Jan Štěpán, principal architect
Website: www.atelier-stepan.cz
Co-author: Vanda Štěpánová, architect
František Brychta, architect
Jan Vodička, architect
Martin Kopecký, architect
Client: Roman Catholic Parish of Brno-Lesná
Project location: Nezvalova street, Brno – Lesná
Project country: Czech Republic
Completion year: 2020
Built-up Area 1220 m2
Usable Floor Area: 2350 m2
Photographer: BoysPlayNice, www.boysplaynice.com
Collaborator Facade drawings: Petr Kvíčala
Dimensions:
church – diameter 25 m, height 18.5 m
tower – 5.7 x 5.7 m, height 31 m
asymmetric dome – diameter 23 m, elevation 3.5 m
rainbow ring window – length 80 m, height 4 m, 120 glasses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82/feed 0
象之世界,泰国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8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8#respond Sat, 17 Oct 2020 03:22:3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78 非常感谢 Bangkok Project Studio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Bangkok Project Studio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Bangkok Project Studio:几十年来,“Kui”村人(泰国塔敦县有个叫“KUI”的大象村,世代以驯象为生,家家饲养大象。在泰国驯象人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有些人终其一生陪伴在大象左右,当地称其为“象奴”)常在旅游城镇的街道上靠乞讨为生,或进入不道德的大象营地工作,此次的“象世界”项目则旨在开始通过月薪为Kui村人和他们的大象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们遵守规定,就能确保大象有合适的生活条件和待遇。

我们深知把大象和Kui村文化分开是不可能的,甚至他们的社会组织也依赖于大象的智慧。回家(为了防止象奴牵着大象沿街乞讨有伤市容,泰国几年前开始发起“大象回家”运动,让象奴带着大象集中到泰国东北部的素林府去,每月可以得到8000铢的补助) 意味着Kui村人可以继续练习,把他们的遗产传给下一代,但是如果没有恢复生机的森林和丰富的水源,回家活动就无法持续下去,动物剥削的问题也会再次发生。

该项目中的Kui村“文化庭院”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资源,代替减少自然资源;其“瞭望塔”建筑,不仅可以供游客观赏这里的风景,还可以为森林的恢复做出贡献,而且这种新的建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项目设计中;“大象博物馆”则旨在激发当地人对象文化的民族荣誉感。当今有许多建筑都是以人为中心而设计的地标性和持久结构,但在大象世界里,建筑设计却是为了适应另一种不同于人类的物种。人们会希望森林扩大,最终以绿色覆盖所有建筑。建筑在这里只是两者共存的临时媒介,在森林和水源的恢复阶段,Kui村人以生态旅游谋生,当森林完全复原,大象在森林中漫步,Kui村人可以选择继续和大象生活在一起,或不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最终,他们都将生活在同一太阳下,使用同一水源,获取同样的食物。

文化庭院 
The Cultural Courtyard

Kui村人是泰国东北部素林的一个族群。几个世纪以来,Kui族成员常与大象相伴左右,因而Kui人的房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与大象共居的空间特点,即住于同一屋檐下。

曾经富饶的素林森林,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因商业开发而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完全依赖于森林的Kui族人和他们的大象,现在也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森林无法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药用植物,他们只能牵着大象在旅游城镇的街道上靠乞讨为生,有些则在大象营地工作,许多人的生活条件和作息都得不到保障。

“象之世界”是政府提出的一项规划项目,旨在将Kui人和他们的大象带回家园,为大象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该项目包括重建Kui村、大象医院、现存的人类和大象的寺庙与墓地,以及一个诠释社区古老文化故事的博物馆。

这个名为“文化庭院”的70×100米倾斜屋顶,占据了一大片土地,人类和大象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都可以在这里举行。

1.5米厚的屋顶中心处是完全露天的,其它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应的穿透设计保证空间通风。为了与周围的村庄协调统一,屋顶虽然设计得很低,但一旦进入,屋顶的宽敞和文化庭院的广阔空间,就会显露出来。

六个土堆构成了屋顶下的三面景观,留下来的第四面供大象使用。这些土堆从4米倾斜到1.2米,大象可以在土堆中翻滚嬉戏,降低体温保护自己免受昆虫的侵害。

该场地原本是一片干旱高原,距离河流约4公里,但生活在这里的200头大象每月却需要超过8000立方米的水。因此,我们在操场旁边开挖了一个雨水收集池,由此产生的8500立方米的土壤被转化成6个土堆,形成了该剧场般的庭院空间。

加固土堆使用的是来自距离场地40分钟路程处开挖的玄武岩。当玄武岩开采到地下水位时,水就会涌出,形成一个水库。由此,我们又在邻近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水库。

分散在土堆上的六排混凝土长凳,可容纳800名游客。还有点缀在景观上的42个混凝土花盆,树木将通过屋顶开口进行生长,为大象提供遮荫和食物。

在操场上,建筑的制作过程与可持续共存。随着建设产生的新水源,其水分会重新回到贫瘠的土地。Kui人现在可以照料新种植的树木,维护水源和恢复森林。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通向可持续未来的催化剂。未来,他们将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再次与大象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砖砌瞭望塔
Brick Observation Tower

砖砌瞭望塔位于大象世界和森林之间的边缘,仿佛刚从地上萌芽破土而出的植物。它高28米,宽8米,长14米,底面呈椭圆形,侧边有一个锐角,可以减少风力和分散太阳的热量。柱和梁的有序排列形成了80×80厘米和35×90厘米开口的交替图案。塔中心设置的是钢网楼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面向天空的无障碍视野,同时也减弱了来自上方的阳光。塔顶,高低错落的柱子营造出一种建筑消失在空中的错觉。

150x300x50mm的粘土砖包围着纵横交错的混凝土结构网格。这些砖块代表着为了恢复社区被砍伐的森林所做的努力。它们是由建设雨水收集池而产生的土壤制成。除了恢复贫瘠土地的水分,该塔还有助于种植更多的树木。当地Apitong树的种子,形状像直升机螺旋桨,它们借助风力在空中旋转航行,落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棵新的Apitong树。若将种子从顶层20米高的平台洒下来,借助当地29-38公里/小时的风速,种子就可以传播到20米半径以内的任意处。

通常,瞭望塔的设计会加速游客向上移动到塔顶,然而,这座观景塔却鼓励游客学会慢下来,感受风,欣赏周围的景观。从塔上往下看,可能还会引人深思大象和人类的共存问题。这里有被森林环绕的人类和大象的房子,人类和大象的墓地,以及Kui村人和他们的大象每天都穿过的小径。最终,森林将回归土地,这座人造建筑将屈服于自然,只留下其顶端的痕迹。

大象博物馆
Elephant Museum

作为大象世界的一部分,博物馆展厅不仅要展示物品,还要表达村民和生活在这里的200多头大象的心声——他们长期建立的家庭关系,对虐待动物行为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片没有树木的开阔景观中,各种高度的弧形墙从地面拔地而起,其尺度比例似乎也考虑了对大象的开放性。相互交叉的倾斜墙壁,逐步引导游客进入内部的空隙。

四个展厅向外开放的庭院形状大小不尽不同,有的是小水池,有的是与外面风景相似的红色泥土。不同尺度的户外小径、遮蔽的空间和开放的庭院,让人联想起这个地区的特色元素:从大象、人类、他们的房子、他们一起洗澡的池塘,到顽皮的大象享受的泥浴。

博物馆的建筑不仅展示了与Kui村人古老文化相关的文物,而且也体现了Kui村人和大象的灵魂。这反映在诸如水池之类的元素上。博物馆引入水元素,旨在象征并提醒当地人和游客,充足的清洁水是生存的关键。

要讲述阳光下的生活,阳光当然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房间及道路都只有部分区域被照亮,其他区域则暗淡无光。随着太阳角度的改变,这种效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展览可以在庭院或外墙进行。画廊内部设有供人们休息的座位空间,用于观赏外面的展览,同时思考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共存问题。

博物馆所用粘土砖超过480000块,它们都由当地发现的壤土,用代代相传的手工烧制技术制造而成,这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城镇,为当地人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常被忽视的当地材料的价值。

经过几十年远离家乡的挣扎,博物馆将赋予Kui村人、大象和素林人民力量。它的规划和建造将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荣,并再次恢复他们心爱的大象的尊严。

« 1 2 »

项目名称:大象世界
建筑:传统院落、砖砌瞭望塔、大象博物馆
完成:2020年
总建筑面积:8130㎡(传统院落);510㎡(瞭望塔);5400㎡(大象博物馆)
项目地点:泰国素林省

建筑事务所:Bangkok Project Studio
公司网址:https://www.facebook.com/BangkokProjectStudio/
联系邮箱:bangkokprojectstudio@gmail.com
公司地点:泰国曼谷

首席建筑师:Boonserm Premthada
设计团队:Boonserm Premthada, Nathan Mehl
工程师:Preecha Suvaparpkul
客户:素林省行政机关
工程建设:Evotech Co, Ltd.; K Golden Land Limited Partnership; Rattanachart Construction Co, Ltd.
顾问:素林省行政机关

图片摄影:Spaceshift Studio
摄影师网址:http://spaceshiftstudio.com/
摄影师邮箱:spaceshiftstudio@gmail.com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78/feed 0
Phoenix艺术中心,悉尼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61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61#respond Fri, 16 Oct 2020 14:58:0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961

非常感谢 Durbach Block Jaggers Architects + John Wardle Architects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Durbach Block Jaggers Architects + John Wardle Architects   Architects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概述
Overview

该项目位于悉尼内城区Chippendale,兼具画廊和表演空间。著名艺术慈善家Judith Neilson希望融合建筑与艺术,通过空间的结合使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相互交织。设计由两个事务所完成,其中,John Wardle设计了东翼的画廊,Durbach Block Jaggers设计了表演空间,二者由庭院和花园相连。

本质上,画廊和剧院都需要与外界分离,以控制光线、湿度、温度和音效。这使得每位建筑师在内部空间中探索自己的材料和形式语言。因此,画廊和剧院通过功能和位置的相近,持续产生对话。它们由连续的砖墙相连,该表皮也是建筑的外表皮,这是两位建筑师反复讨论的结果,既严谨且礼貌,又无所顾忌、幽默而尊重。 画廊和剧院原本是两座建筑,如何利用内外空间的对话将它们融为一体是设计的关键。

外部的砖墙表面是联合整栋建筑的元素,是可以包容不同内部界面的独特表达,包括墙角、街道花园的曲线和台阶、以及多彩的“云窗”。砖块本身十分细长,类似堆叠的石头,突显出接缝处的砂浆。砖上刷了一层薄薄的砂浆,扩大了表面的连续性。随后,在内外交界的开口处做凹陷、扭曲、切割和拱面处理。

画廊
The Gallery

这里既不是博物馆也不是公共画廊,而是从展示单幅作品的私密房间到多幅藏品的宽敞区域的一系列空间,构成了一段旅程。不同大小的体块由现浇混凝土墙制成,复杂地堆叠在一起,由楼梯和连廊连接。每个体块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背景,但也保留了整体意识。上方洒下的自然光形成了出人意料的景观,楼梯的创意材料吸引了感兴趣的参观者。这里空间宽扁,建筑师设置了一系列天窗,缓解了低矮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天窗棱角分明,反射并过滤光线,形成柔和朦胧的光。

画廊中的圆形窗户是内部空间的焦点,围绕它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封闭,一个开放。画廊对面的花园下面是小型洞室,上面有个一单向天窗。这里是静思作品的私密空间,同时与室外的波动保持着微弱的联系。面向街道的砖墙表面内压成圆形的凹陷,中心是大面积圆窗和略微偏移的小窗。在内部,凹陷的墙体使人们的视线聚焦于这扇开向画廊外界的窗户。

表演空间
Performance space

这里是中空的钟铃状空间,由起伏的阶梯状木肋构成,嵌入大厅和交通空间的结构之中。如同伊丽莎白时期的剧院,舞台位于环形空间的中央,观众可以多角度观看表演。空间中环绕突出的平台,用作次舞台或观演台。交通流线上,观众可以通过直跑楼梯或优雅地降落式阶梯登顶,吸引人们在此驻留,一览全景。大尺寸的金色窗户使观众可以在黑暗的空间里瞥见街道的光线。剧院内部的木板根据数字模板制造,并在现场装配完成。

表演空间的上部是艺术家们的会面空间和配套的庭院,整体采用白色基调,氛围明亮,以丰富的植物、当地的装饰和天空景观为特色。

该合作项目由两家建筑公司公开讨论指导完成。融入另一方的见解使得该项目更具说服力,这一想法似乎呼应了该项目的初衷,即创造出视觉和表演艺术不断对话的艺术中心。

Project Name:Phoenix Central Park
Completion date :December 2019
Designer/Architect
Attribution: Phoenix Central Park by Durbach Block Jaggers Architects/ John Wardle Architects
Durbach Block Jaggers Architects [Performance Space]
John Wardle Architects [Gallery]

Project Team
Gallery: John Wardle Architects – John Wardle, Stefan Mee, Diego Bekinschtein, Alex Peck, Luca Vezzosi, Adrian Bonaventura, David Ha, Ellen Chen, Andy Wong, Manuel Canestrini, Meron Tierney
Performance Space: Durbach Block Jaggers Architects – Neil Durbach Camilla Block, David Jaggers, Simon Stead, Anne Kristin Risnes, Deb Hodge, Xiaoxiao Cai, Adam Hoh
Location :Chippendale, Sydney Australia
Project size:717sqm site area; 1185sqm GFA; 6 levels – three above and three basement levels
Project cost:undisclosed
Typology:Public / Commercial
Consultants
Project Manager: Aver 2015-2017; Colliers 2017-2019
Planner: Mersonn
Structural Engineer: TTW
Civil Engineer: TTW
Geotechnical Engineer: Pells Sullivan Meylink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 Evolved EngineeringTraffic and Pedestrian Modelling: GTA ConsultantsFire Engineer: Affinity FireAcoustic Consultant: Marshall DayLandscape Architect: 360º / NSWSignage and Wayfinding: Studio OngaratoBuilding Surveyor: Philip Chun & AssociatesAccessibility Consultant: Philip Chun & AssociatesFaçade Engineers: InhabitLighting design: Bluebottle
Photography:Martin Siegner, Trevor Mein, Kien Van Young, Tom Ferguson and Julia Charles, Martin Mischkulnig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961/feed 0
罗阿坦岛Próspera住宅规划,洪都拉斯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3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36#respond Thu, 06 Aug 2020 08:03:4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836 非常感谢 Zaha Hadid Architects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Zaha Hadid Architects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与AKT II和Hilson Moran合作开发了一个数字化建筑平台,以实现罗阿坦岛(位于加勒比海地区,是都拉斯最大的海湾岛屿)Próspera住宅的个性化建造。这些住宅设计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性层面,对该岛的气候、地形和文化做出了明确回应。

整体设计汲取了过去的智慧,将当地乡土传统的木材结构、气候适宜性和空间经验与新的数字化设计、工程和施工技术相结合。扎哈团队与AKT II通力协作,全面了解当地供应链、物流和施工技术,促进当地材料、工艺和制造设备的使用,以加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主要结构元素的模块化系统建立在可持续木材的使用基础上。这些木材取自附近的洪都拉斯大陆认证森林,并在当地进行处理。数字信息技术将促使可持续森林原木的每一部分都得到最大化利用,以减少浪费和污染。这一过程还有助于减少开发项目的嵌入式建筑能耗和碳足迹。

专为当地供应链、运输和安装产业而设计的模块化装配系统是一种成本控制型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减少了大量废旧材料的使用,且通过高精度的异地制造来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建筑结构的基本木材单元尺寸是按照当地运输网络的限制来制定的,目的是确保碳排放和物流成本的最小化。由轻质木材打造的强适应性简化基础系统,可以在场地外预制以将对现场的干预降到最低,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场地内的本地动植物。

可在现场快速组装的“成套零备件”,旨在确保当地的工匠、商人和建筑团队也能从使用新技术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中受益。在房主和当地社区之间建立长久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新居民融入当地文化。所有供应商都会得到充分的帮助,以根据房屋和地形的3D数字信息模型来开发相应的产品线。

洪都拉斯Próspera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Erick A. Brimen解释道:“优先考虑可持续性的设计,是我们对Roatán Próspera的重要愿景之一。坐落在著名的旅游岛上,Roatán Próspera将加强和丰富当地经济,同时创造极具自然特性的家园。”

该设计的被动环境控制策略通过降低温度来提高热舒适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而对机械通风没有太多要求。优化可再生资源可减少能源消耗并产生水,此外,住宅模块还具有自遮阳、开放和面向盛行海风的自然冷却功能。当地的天然材料与地面耦合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住户还可在必要时通过抽湿系统来转化大气中的水分。这些水在经过收集和过滤后,可供每个家庭使用。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和净零碳运营,遮阳篷的形状经优化后可容纳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光伏阵列。电池将储存可再生电力以供未来使用。

制造和装配设计(DFMA)方案已被精心灌输到部件结构套件的设计中,智能木材连接为快速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条件,也让重新配置住宅或回收模块化套件中的任意元素成为可能。集成服务和隔热材料将预先组装并安装在此结构系统中,该结构作为坚固的整体框架和建筑围护结构,有着更好的热能和声学表现。

数字化配置平台可确保相邻单位的服务位置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连接。同时,也使业主可以自行规划自己的房屋,与当地供应商建立联系,并从建筑的数字化过程中获得建设和运营效益。该平台还可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特定空间需求,使他们与邻居共享资源和成本,并保障儿童游乐区等公共模块的灵活性。可适应不同配置的标准化部件,让每个业主都能打造个性化的住宅。

该平台应用了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计算和设计小组(ZHCODE)以及AKT II的计算工程团队(P.ART)共同开发的参数化设计软件,确保每栋住宅都能按照业主所定义的配置来进行开发。该平台还能确保每个住宅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材料和能源,保证建筑内每个元素的模型都符合环保要求,从而在太阳能和通风等重要环节实现根本的可持续。

支持配置平台的一个原则是三维产权,即业主拥有对名为体积像素或体素的3D空间单元的占有权和专有权。业主们的住宅将通过电脑算法,来适应各自所选的体素排列。每个体素的平面面积为35平方米,高4米。住宅单位从35平方米的工作室(1个体素)到175平方米的家庭住宅(5个体素)不等。该参数化的方法,使每栋住宅的设计和开发项目的整体构成,拥有了多种通过连贯的形式逻辑和物质性而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业主可利用该平台定制住宅的空间布局,以适应他们优选的体素数量。至少拥有15000种不同版本的海量选择,可供业主配置最多5个体素。配置平台使每栋住宅都能住适应地形,保障最佳视野并在组装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土方工程。该平台还提供了可选的内置家具模块和空间布置,以满足个人生活方式和偏好。这些模块包括步入式衣橱和交流空间,它们通常与墙面融为一体,或是包含在每个房间的服务岛群中。业主还可使用配置平台所提供的数字资产(包括房屋的3D模型)来委任当地供应商为每个房间打造定制家具。

Project Team
Design & Technology Platform
Zaha Hadid Architects: Patrik Schumacher (Principal), Shajay Bhooshan, Henry Louth, Vishu Bhooshan, Cesar Fragachan, Jianfei Chu, Federico Borello, Georgios Pasisis with support from Tommaso Casucci, Leo Bieling and Ryan Hughes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36/feed 0
Sayama Lakeside Cemetery Community Hall, Japan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22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22#respond Fri, 24 Jul 2020 09:27:2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822 非常感谢 Hiroshi Nakamura & NAP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Hiroshi Nakamura & NAP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这一墓地位于琦玉县茂密的森林中。社区大厅位于城市上方的一个斜坡中央。这一场地景观很好,不过我们不想让建筑向景观开放,因此它完全就是封闭的。我们想创造出一个非常具有围合感的空间。因此,我们把功能性房间放在了中央。建筑的中央有着混凝土的核心结构,围绕着布置了游客休息厅和餐厅,而外围是比较开放的。

建筑周围有一圈宁静的池塘,与旁边的狭山湖呼应,我们将停车等其他功能移出了景观之外。最终,建立起了一个纤细而精致的圆环,利用坚固的钢柱和梁建造,而屋顶的框架的木质的,好像悬浮在上方。屋檐的高度只有1.35米,就好像是一顶圆形的礼帽。

因此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景观,根据参观者的视角不同而变化。当人们站着的时候就能直接看到深远的自然景观,以及湖面上反射的绿树蓝天,以及建筑的屋顶。巨大的屋顶钢梁向湖面倾斜,引导参观者进入窗户。一条像羽毛一样的座椅建造在窗户下的墙壁之中,而为了迎合较低的天花板,参观者们会不自觉地弯腰坐在椅子上。

建筑告诉了参观者,在离开前坐下休息一会。当他们坐下的时候,狭山的山峰和森林映入眼帘,而窗沿下城市在遥远的地方。外面社区的活动与森林的宁静形成了对比。风吹皱了湖面上的倒影。参观者们可以感受到木梁的温暖,靠近去感受。

他们会抬头看向木梁,看到透过树木的阳光。充分地感受了狭山的自然美景之后,他们会记住这里。在这一片空间中,木框建筑会让人感到更亲近,引导人们的行为,或是呼应人们的行动。屋顶上的空间是属于树木的,周围都是高窗使得阳光和清风可以进入建筑。

屋顶上方的树木成为了天然的屏障。树木夏天枝叶繁茂,让阳光变得十分轻柔。在冬天,他们可以让温暖的阳光照入室内。

一圈窗户微微倾斜,最高点是等候室。室内具有一种韵律感,倾斜的墙壁让参观者可以更加深入建筑。它同样也使得自然通风得以实现。凉爽的空气从湖面上袭来,而高窗则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建筑师: 中村拓志建筑事务所 & NAP
面积:  483 m²
项目年份:  2013
摄影师:  Koji Fujii / Nacasa and Partners, Hiroshi Nakamura & NAP
结构设计:Ove Arup & Partners Ltd.
承包商:Matsui Kensetsu K.K.
纺织品协调:Yoko Ando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822/feed 0
Maggie’s Leeds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91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91#respond Wed, 22 Jul 2020 14:52:5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791 非常感谢 Heatherwick studio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Heatherwick studio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由Heatherwick Studio打造的Maggie’s中心于近日正式完工并揭幕。Maggie’s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健康和情感支持的慈善机构,本次新落成的中心位于利兹圣詹姆斯大学医院,是Maggie’s在英国的第26个中心,同时也是Heatherwick Studio的首个已建成的医疗建筑项目。

利兹Maggie’s中心由三座巨大的“花盆”组成,它被建造在一个倾斜的场地,每个“花盆”都容纳着一间咨询室。核心地带设有厨房和其他可供团体活动使用的社交空间,包括图书馆和体育室。

秉承Maggie’s的一贯理念以及他们对“优秀的设计能够带来良好感受”的坚信,丽兹Maggie’s中心使用了多种“健康”材料和节能技术。建筑的结构是由预制且资源可持续的云杉木系统建造而成。石灰泥等多孔材料能够帮助内部空间保持自然通风和适宜的湿度——该目标是基于对建筑形式及朝向的细致考虑而得以实现。

屋顶花园由屡获殊荣的景观设计事务所Balston Agius设计,其灵感来源于约克郡的林地景观,并种植以英国的本地物种。此外还设有数个常绿植物区,能够在冬季创造温暖的气候。在Maggie Keswick Jencks本人对园艺的热爱的影响下,Maggie’s中心的客人们被鼓励亲自参与场地中植物的维护,包括23,000株球茎和17,000株草木。

室内设计重新找回了在医疗环境中常常被忽略的各类事物:触感细腻的天然材料、柔和的采光以及各种能够促进社交和安静沉思的空间。访客们可以将自己的物品摆放在窗台和置物架上,创造出家一般的氛围。在室内的中心位置,建筑团队还以建筑的木质鳍片为灵感设计了两张桌子,并采用软木和山毛榉精心打造。

Heatherwick Studio的创始人Thomas Heatherwick表示:“担任利兹Maggie’s中心的设计师是一次无比重要的经历和极大的荣誉。我们的目标是为受到癌症影响的人群建立一个不同于典型医疗环境的、温馨且能够治愈心灵的家园。我们在建筑中只选用了天然可持续的材料,并让成千上万株植物环绕在建筑周围,这样的环境将有助于来访者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获得希望和毅力。对于我和我的团队而言,利兹Maggie’s中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因为我们深信,更具人性化和同理心的设计方法能够对我们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医疗环境的设计中尤其重要,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Maggie’s首席执行官Laura Lee表示:“我们非常庆幸能够在癌症患者亟需支援的时刻,将Maggie’s的服务带到利兹。新的中心以优美的姿态在充满挑战性的场地上落成,这要感谢Heatherwick Studio与我们的倾力合作。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绿色空间,我们深知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优秀的建筑和设计都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希望中心的客人们能够在Balston Agius设计的花园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并且从室内空间的布局中感到舒适和安慰。”

Heatherwick Studio的项目组负责人Mat Cash表示:“鉴于Maggie’s工作内容的重大意义,我们的团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项目所在场地是医院园区中仅存的一块绿地,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面积接近5000平方英尺的、开放而友好的中心,同时为人们带来被大自然包围的体验——自然的治愈作用在医疗环境中非常重要。利用场地的倾斜形态,中心还成为了视觉中的连接元素,使来访者的视线能够跨越医院园区,投向约克郡山谷乃至更远处的壮观美景。

该中心目前已经向癌症患者及其亲属开放,并正在进行扩大社交距离和清洁等工作。Maggie’s中心鼓励来访者提前致电以预约会面时间,同时也欢迎正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前来咨询。

Project Name: Maggie’s Leeds
Location: Leeds, United Kingdom
Offcial completion date: June 2020
Designed by Heatherwick Studio
Design Director: Thomas Heatherwick
Group Leader: Mat Cash
Project Leader: Neil Hubbard, Rebeca Ramos, Angel Tenorio
Project team: Peter Ayres, Alyaa Azhar, Mark Bagguely, Einar Blixhavn, Charlotte Bovis, Erich Breuer, Mark Burrows, Darragh Casey, Francesco Cavaliere, Michael Chomette, Ben Dudek, Antoine van Erp, Alex Flood, Matthew Gilbert, Andrew Green, Hayley Henry, James Hepper, Etain Ho, Kong Hoang, Catherine Jones, Peter King, Nilufer Kocabas, Gergely Kovacs, Hyein Lee, Nick Ling, Freddie Lomas, John Minford, Sayaka Namba, Charmaine Ng, Juan Oyarbide, Monika Patel, Hannah Parker, Tayra Pinto, Luke Plumbley, Gabriel Piovanetti, Ivan Ucros Polley, Enrique Pujana, Manuel Ramos, Silvia Rueda, Deyan Saev, Luis Samanez, Gabriel Sanchiz, Ahira Sanjeet, Wendy Smith, Skye Sun, Cliff Tan, Ruth Vatcher, Brandon Whitwell-Mak, Meera Yadave, Aysha Zahid, Artur Zakrzewski, Pablo Zamorano, Chen Zhan

Client: Maggie’s
Construction Manager: Sir Robert McAlpine
Structural Engineer: AKT II
Landscape Architect: Balston Agius
MEP Consultant: Max Fordham Consulting
Lighting Designers: Light Bureau
Cost Consultant: Robert Lombardelli Partnership
Timber Structure Manufacturer: Blumer-Lehmann AG
CDM Coordinator: CDM Scotland
Fire Consultant: Olsson Fire & Risk
Approved Building Inspector: Butler & Young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91/feed 0
褶皱树屋,东京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6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64#respond Wed, 08 Jul 2020 11:47:2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764 非常感谢 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akihisa hirata:这是一座位于东京丰岛区的含多个阳台的复杂住宅建筑。如同一棵树上有机共存着各种分层的树干、树枝和树叶,这里的住宅空间、折叠窗口也被分层组合在一起,在空中创建出了许多个树木种植区域,旨在创建出中立的界面,从而模糊建筑内外的边界。

盒子、褶皱与植物 Box, pleat, plant

所谓“盒子”,是一个房间大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我们考虑到各房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堆叠结构时创造了一个适当的重叠空间,由此创造出了整栋建筑,包括这个三维空间。

接下来是放置在“盒子”上的褶皱窗口。这里的褶皱由单层连续表面和内墙组成,通过浇铸工厂焊接的铁板作为永久模板来浇筑混凝土,从而与盒子融合在一起。由此将内外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适应人体尺度的舒适空间。

再将植物种植在褶皱周围。褶皱包裹下的轻质土壤具有高保水性,所以只靠雨水这些植物就能维持生存。植物品种选择都是可适应各种不同小气候的植物,如山地植被等。

缠绕之间的差异性 Otherness of tangling

这些盒子、褶皱、植物原本都有不同的特征,但如果把它们分层次地结合起来,似乎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是一种被称为分形的自相似层次结构,而是一种可以描述为[[植物/褶皱] /盒子]的多层次结构,一种“野生层次结构”,可以通过分层融合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去唤醒人类的野性,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空间性和活泼性的建筑。

受大地震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座“树屋”建筑历经8年多的时间才终于建成。然而,这个项目中第一次提出的在建筑中建立其他和野生层次结构的想法,在建成时不仅没有失去新鲜感,还为未来的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地点:日本东京
项目:住房、阳台
结构:钢筋混凝土
楼层:1-5F
场地面积:138.77平方米
建筑面积:331.38平方米
建筑高度:17.70米
设计: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
结构:OAK
设备:EOS plus
植物:Yuichi Tsukada(Onshitsu)
纺织品:Yoko Ando(yoko ando design)
建设:Ohara Komusho
植被:Ikegami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64/feed 0
布拉格河滨空间的复兴,捷克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01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01#respond Fri, 26 Jun 2020 19:45:0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701 非常感谢 petrjanda/brainwork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petrjanda/brainwork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概述 | Description

该项目自2009年发起以来经历了10年的建设,是布拉格河滨地区规划和建筑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该区域原本是一个码头和转运点,在2002年经历了数次洪水并逐渐荒废,后来被用作停车场。通过对功能空间进行的阶段式干预,场地被重新赋予了文化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让建筑本身重新恢复了活力。

城市环境 | Urban context

布拉格的河滨区域对于城市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在公共空间和伏尔塔瓦河之间建立了独特的共生关系。在受到管辖的部分,河滨建筑成为了主要河道的“脊柱”,并通过堤坝上独立的“椎骨”支撑着整个城市的框架。河滨地区的复兴涉及到近4公里长的河堤空间,其重点是对河堤墙壁上的20个“洞穴”(原先是用于存放冰块的仓库)进行重建,使其尽可能地与河滨地区以及河流本身形成紧密的连接。

功能空间 | Program

这些洞穴在经过改造后成为了多样的功能空间,包括咖啡馆、俱乐部、工作室、画廊、图书馆、邻里聚会空间和公共厕所等。建筑设计借助模块的灵活性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基座系统,其中包括所有的运行和技术设备。

建筑设计 | Architectural design

Rašín堤坝底部的6个洞穴是在既有的圆形开口的基础上建造。设计旨在通过微小的干预来为空间赋予现代的功能和质量,创造独特的场景和体验。原先的金属幕墙和石砌结构被替换为大尺寸的玻璃圆窗,可以通过窗框内的对角线旋转枢纽实现开启和关闭。入口大门被设计为非典型的刚制框架,并装配以超大尺寸的椭圆形玻璃;两侧辅以石砌台阶,将空调通风口和防洪构件隐藏在内部。

椭圆形旋转窗采用有机玻璃制成,厚度为7cm,直径为5.5米,重量约2.5吨,每个洞口的窗户在造型上都有所不同。窗户的开启和关闭通过引擎驱动。在室内空间使用期间,窗户处于开启60%的位置,其他时候可以通过运动传感器自动开启,或由工作人员自行开启。

位于Hořejší堤坝的14个洞穴安装了钢制的大门,拥有弧形的门框,在开启时能够将洞穴空间与整个河滨区域连接起来。在公共厕所所在的洞穴,其入口侧翼顺着光滑的拱体与内部的黑钢隔墙相连,并与公共区域相隔开。拱顶内部的墙面和天花板采用了喷砂混凝土,地面采用浇筑混凝土,楼梯则为整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所有的大门都采用了隐藏式的自动关闭装置,没有使用任何槽口。展览用的洞穴墙面还安装了内置插件结构,方便悬挂展品。

« 1 2 »

Project name:Revitalization of Prague riverfront area
Studio:petrjanda/brainwork
Architect:Petr Janda | principal architect, project initiator
Team members:Anna Podroužková, Maty Donátová, Bára Simajchlová | architects
Website:www.petrjanda.com
Social media:www.facebook.com/petrjandabrainwork
Contact e-mail:info@petrjanda.com, petrjanda.brainwork@gmail.com
Project location:Rašín, Hořejší and Dvořák Embankments, Prague, Czech Republic
Project year:2009-2019
Completion year:2019
Area:linear public space of the waterfront promenade in a total length of about 4 km
Cost:6,5 mil. EUR
Client:The City of Prague
Contact: Jan Nejedlý, riverfront management coordinator | TRADE CENTRE PRAHA j.nejedly@tcp-as.cz
Photo credits:BoysPlayNice | www.boysplaynice.cominfo@boysplaynice.com
3D visualizations Floating toilets, terminal – cyrany.com | www.cyrany.com
Floating pool – SDAR. | www.sdar.cz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701/feed 0
森林中的森林,江苏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7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70#respond Sun, 21 Jun 2020 17:35:1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670 非常感谢 原地建筑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原地建筑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他们仰望森林,止步停留,他们看那杉树之高,他们看那森林的入口。”
——《吉尔伽美什》第五块泥板

成形不久的溧阳市1号旅游公路穿越郊区美丽的田野乡村,从杨湾开始进入广袤的瓦屋山森林。公路一个转弯处,一组建筑物散落林间,在尚未散尽的晨雾中若隐若现,顶端伸出的参差线条越过树梢,轻轻扰动着丛林平缓延绵的天际线。这个游客服务中心,由久已废弃的一片林场宿舍用地改造而成,将成为1号公路沿线游客必经的停留点之一。

原生 \ 杉木
Original life \ Spruce

几年前建筑师初次从城里辗转到达现场时,林场宿舍已人去楼空,留下一堆堆附近山林中采下的杉木被遗忘在院里的空地上,斑驳的树皮年复一年经受着日晒雨淋。长时间对视之后,建筑师被彻底放空,心中只剩唯一的愿望–去唤醒它们,让沉睡的杉木重获新生。

原地 \ 新生
Original site \ Regeneration

建筑师希望借助当代技术,将老杉木在现场原地重组,生成依然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新空间。自然形态的整根杉木经过防腐处理之后,直接在林间竖立起来,形成指向天空的螺旋阵列。根部插入大地,再通过特制的顶部钢圈梁组合成受力整体,树木之间的间隙嵌入玻璃和聚碳酸酯板,洒下通透的光影。

建造的过程富于挑战,工匠们与建筑师紧密配合,不断尝试将现代钢结构技术与传统木工手艺相结合,不寻常的构造才得以实现。

共生 \ 森林与森林
Symbiotic harmony \ Forest within a forest

整个建筑群落包含多组螺旋形的木屋,以及一间小礼堂,为游客提供不同尺度的休憩、餐饮、交流聚会、典仪及辅助服务功能。 外部空间自由变化,自在地融入广阔森林。内部空间以杉木10余米的修长尺度向上拔升聚拢,漫步其内仿若置身神秘殿宇,又似迷失高耸密林之中,光影流动间,忘记了内外分别。

一组生长于森林中的建筑,它们本身就是一座座重生的内在森林。

项目信息
项目: 森林中的森林 – 溧阳杨湾驿站
地点:江苏省溧阳市
设计时间:2017-2018,建造时间:2018-2019
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原地建筑
主持建筑师:李冀
项目建筑师:梅可嘉
设计团队:李冀、梅可嘉、王静、廉辉、王昕俞
工程设计配合: 中筑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负责人:商玮玲
工程设计团队:文岩、王东明、王强、黄娟、赵杰
业主:溧阳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溧阳市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业主负责人:王岚炳、赵云、钱勋杰、陈明忠
施工单位:江苏五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负责人:史峰
摄影:夏至(除注明外)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70/feed 0
罗马遗址上的棚架,西班牙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0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04#respond Thu, 11 Jun 2020 10:19:4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604 非常感谢 Amann Canovas Maruri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Amann Canovas Maruri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该项目旨在为西班牙卡塔赫纳莫林特公园发现的罗马集会遗迹修建庇护亭,以保护其内温泉,法庭及大教堂的遗址。项目将成为卡塔赫纳历史区的一部分,而如何使其与周边风格迥异的建筑环境相和谐,将是项目的一大挑战。从罗马时期,经过巴洛克时代直至如今,不同历史背景造就了场地周边复杂而融合的环境。该项目将通过大小,材料和结构上的巧妙设计,成为繁密的城市中心与斜坡公园间的过渡。

为了不破坏场地内现有的遗迹,项目采用了最少的支撑点固定起大跨度的顶棚结构。所有的遗迹都被纳入同一空间,使游客可以观赏到遗迹的整体性。顶棚的隔断墙面对城市,成为新的立面。

设计团队试图为结构打造出轻盈感,使光线能穿透至内部空间。顶棚的内层由多层波纹状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板以模块化的系统构建,外层则采用带孔的钢板,以控制光源的射入,保证外观的统一。

除了钢结构棚架外,该项目还包括一条与街道平行的高架人行道,且像很多其他景点一样,可供残疾人使用。人行道采用了较轻的结构,悬挂在钢梁上。人行道被设计成多面的玻璃盒子,部分局部成几何形态,不仅构成了项目的临街面,还方便游客从三米高的地方统揽整个罗马遗迹的景象。

Project: Deck over a roman site in Cartagena, Spain.
Situation: PARQUE DEL MOLINETE. CARTAGENA MURCIA
Dates: Project: Project: October2008.-July2009Construction: september2010-november2011
Authors: Atxu Amann, Andrés Cánovas, Nicolás Maruri.
Team: Nacho Álvarez-Monteserín, Javier Gutiérrez, Ana López, Pablo Sigüenza, José López
Photographer: David Frutos
Promoter: Cartagena Puerto de Culturas
Quantity surveyor: Rafael Checa
Construction: TMR
Client: Cartagena Puerto de Culturas
Construction surveyor: Andrés Canovas y Nicolás Maruri.
Budget.: 977.719€
Structure:José Cerezo Ingeniería SL
Facilities: Condiciones Internas SL
Site area: 2036 m²
Built área: 1847m²
Materials: Steel, polycarbonate sheets.
Scientific surveyors: José Miguel Noguera Celdrán María José Madrid Balanza
Regional Goverment surveyors: Manuel Lechuga Galindo; Carlos García Cano
Archaeological directors: José Miguel Noguera Celdrán ; María José Madrid Balanza
Restoration-preservation directo : Izaskun Martínez Péris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604/feed 0
阿默斯福特集中营国家纪念馆,荷兰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8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84#respond Thu, 11 Jun 2020 07:59:35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584 非常感谢 Inbo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Inbo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阿默斯福特集中营国家纪念馆是荷兰鲁斯登的一座纪念馆兼博物馆,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荷兰国土上最大的集中营中转站之一。 有三万人在这个中转站被拘留过,数百个被发现死亡或被处决。 俄罗斯战俘也曾被关押在这里,这给该集中营添加上特殊的国际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的淡薄,这个集中营已成为对在荷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恐怖事件最后一个提醒。

在2003年,Inbo被聘请设计阿默斯福特集中营的游客中心兼纪念馆。设计起点是保护历史的真实性,这也是保持对历史教训的警觉。 Inbo有意识地选择了设计一个可以融入周围景观的空间,而不是通过嵌入一个陌生的体块来扰乱景观。 对于Inbo来说,保持设计与周围的绿色森林完全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该游客中心建成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于2005年获得了阿默斯福特的建筑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馆需要发展并承担新的空间以及社会功能。 一方面,目前的博物馆空间需要升级:参观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展出的信息并不容易被阅读和理解,特别是在没有个人解释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历史在当今的世界还在不断重演,对保持时代相关性的展览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犯下的许多危害人类的罪过——战争,难民危机,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崛起——不久的将来,存活下来的人们将无法亲自讲述他们的故事。阿默斯福特集中营作为目击者,必须生动地演示这个地方曾经经历过的故事,把历史深刻地记录下来。

建筑及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保留在新的设计中。与自然的亲近之情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抵达建筑的时候就已经油然而生。眼前的郁郁葱葱的绿色“斜坡”其实是建筑物的杂草丛生的三角形屋顶。从这里,一段特殊的旅程就开始了。

在之前的设计中,瞭望塔被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后墙则设计在曾经是集中营围栏的位置。 后墙上的新门也是曾经的入口所在的位置。 一旦你进入游客中心的内部,三角形状的空间就是黑暗过去的淡淡暗示:一个曾经把人引向死亡的空间。

所有最初设计的氛围都保留在扩建设计概念中,但其中部分空间会进行升级,将适合于接待,临时展览和小餐厅。餐厅的大玻璃墙让游客可以观察了望塔——象征着集中营运营时的绝对性观察控制。

后墙的狭窄但高长的窗户让您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博物馆之外的景色在你经过时闪烁便逝。 建筑使用的材料是裸露和诚实的:混凝土,玻璃和生锈的钢板。 这个简约的选材在扩建中继续被采用。

扩建部分包括:游客中心,及其旁边的一个大庭院,一个亭楼,以及一系列地下展览室和多功能厅。

当游客穿过原来的大门时,他们进入一个被高墙包围着的开放式庭院。这个入口大门是原来集中营的少数残余物之一。 根据建筑师的说法,“当你走进这个地方时,你会感受到一种非常空旷和压抑的感觉,如同当初被囚禁的人们感到完全被遗弃。” 这个开放庭院即是新建地下博物馆的屋顶,是当前展览空间的三倍。

人们可以在庭院中漫步,探索历史悠久的集中营留下的痕迹和各种抽象艺术品。 音频指南帮助游客发现展览物背后的故事。玻璃制作的的脚印是庭院艺术品的亮点。人们可以站到它们上面,把自己放在当时被迫站在这里的人们的位置。 同时,玻璃脚印为地下多功能厅带来了效果浪漫的漫射照明。 被囚禁的人们不在了,但这个具象的艺术品将继续记住他们。

通过小亭楼,游客将到达地下展览空间,这里也将被用作信息丰富的教育场所。 一部分的关于集中营的传记将生动地展示出来。 通过移动图像,文本和物件,真实的个人故事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 公众可以通过这些展览清楚地了解在这里被监禁的人的个人故事以及阿默斯福特集中营是如何被操作的。 此外,设计还特别关注这个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在学龄期儿童将在这里了解到关于压迫和不公正,并被鼓励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在离开地下展览空间走上地面后,参观者的视线将被直接牵引到曾经是死刑执行地上的石头人像雕塑。 因为博物馆是’mémoir et miroir’(法语:回忆和镜影的地方),集中营指挥官曾经风光的办公房屋将添加上一层镜子外墙。 镜面的意义是鼓励参观者反思并记住这里发生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展望未来。并且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新设计概念成功达到了双重目的:融洽连贯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兼纪念和教育为一体的新功能空间。目前的氛围是小规模和舒适的,改造扩建后会让人更加体会到原本粗糙和压抑的集中营氛围。 当几代人过世之后,记忆不再犹新时,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体验并牢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 1 2 »

Team:
Architectural design: Inbo architects, Amsterdam
Landscape: Juurlink [+] Geluk, Rotterdam
Museology: Tinker Imagineers, Utrecht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84/feed 0
亚马逊新总部,西雅图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73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73#respond Fri, 05 Jun 2020 11:20:2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573 非常感谢 NBBJ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NBBJ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亚马逊新总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项目,与那些将植物搬进建筑使其为人服务的做法不同,它所创造的是一种让人与植物共同成长的环境。项目位于城市中央,在4万种植物的集合中构建出独特的城市办公空间。

该项目的产生源于亚马逊公司在连接大自然的前提下创造城市社区的愿望,其目标是打造一个不同于常规的办公场所,让员工们能够走出办公室,在没有隔间和办公桌、完全被自然气息填满的环境中工作,周末期间也可以社区和公众开放。

项目团队经历了反复的设计讨论,与通常办公项目不会咨询的各行专家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建筑在温度、湿度和采光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从而让植物和人都能够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当中。专家团队中有大学专家,也有曾经帮助在太空构建植物生长环境的NASA研究人员。创造多样化、可选择的办公场所类型,充分拥抱大自然的愿景为多层级空间的营造以及设计细部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最终让建筑的体验尽可能地得到完善。

建筑中包含了蜿蜒的小径、木制树屋和被植物环绕的安静空间,此外还配备以日光浴平台、咖啡厅和吊桥等设施。所有的元素都以有机的形式展现出来。

设计亮点
Design highlights

为了适应因浇灌和冷凝而产生的高湿度环境,室内空间采用了外墙级别的材料,主要是玻璃、钢材和混凝土。家具也全部采用了外墙级别的材料,并模仿了有机的立面图案,从而让室内外环境显得更加协调统一。户外家具不仅能够长时间地抵御水雾和湿气,还营造出类似于户外露台的宁静而惬意的氛围。

多种类型的座位可服务于单人或集体活动。小尺寸的桌子被放置在椅子和蛇形长椅旁边,鼓励员工专注安静地工作。尺寸较大的桌子和组合式的休闲座椅则提供了协作会议和闲聊的好去处。标识牌阐述了每种植物的特性,能够让来访者、社区和学校团体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些植物的信息。

独立的结构为外墙结构和五个混凝土楼层提供了支撑。分离式的设计能够为钢材和玻璃建造的自承重外壳赋予轻盈和透明的感觉。设计采用独特的外露钢结构系统(Architectural Exposed Structural Steel)作为围合结构,这是一个模块化且可复制的系统,允许场外装配,并且拥有高度有机的外观,可以将内部功能充分地反映出来。

照明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LED灯,提供了补充性的人工光线。这些灯具可以利用日光传感器来进行调节,从而优化开灯时间,减少能源的消耗。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73/feed 0
山海美术馆,昆明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05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05#respond Sun, 17 May 2020 08:25:2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505 非常感谢 gad Greentown Design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gad Greentown Design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美术馆选址于昆明市西,为翠峰生态公园内的重要公共建筑。其“山海”之意,取自所处位置,脱离城市喧嚣,跃然山体之上;又因处于滇池水系北端,景观资源极佳,城市、水体、山脉尽数纳入视线。强烈的场地特质,亦造就了特别的艺术空间。

1.借势
Utilizing the terrain

场地距离山脚约半刻钟车程。登临此处,只见石林蜿蜒展开,山体也恰好被切为上、下两组台地,高差逾十米,险峻而富有诗意。踏勘时发现不乏先代文人雅士搭建了平台、茶室、观景亭、游廊、戏水池等,分布在石林的底部至顶部各处。

如今看似破败,尝试逐点连接,却似星座图一般浮现出人们对于这片场地的认知累积,妙趣横生。建筑师由此打消了将美术馆建在平稳台地的想法,转而开始拆解,拟将美术馆各空间随形就势散布,与石林共舞,形成多重关系的聚落。宜赏、宜游、宜思的图景逐渐成形。

2.借景
Utilizing the scene

半山高处,壮美的风景沿远、中、近的层次一一铺展,为建筑布局朝向带来线索。在连续的标高变化中,被拆解的美术馆空间嵌套在“∞”字形游走路径之上,或并置,或串接。通过塑造不同点位的框景,使展陈与环境叠加相融,衬托“舀一瓢滇池,置于半山”的建筑氛围。

3.借形
Utilizing the shape

场地间的石林无疑是云南特有的风景。在建筑师看来,利用柱状、片状、簇状的实体,围合出宽窄高低均有丰富变化的不稳定空间,是设计最大的兴趣点。深化过程中,这一种空间围合语言受到了积极的采纳,以离散的墙面体系对石林进行抽象拟态,北向围合,南向逐序向山海打开,水平架空而与石林紧密嵌固。

建筑形态因石而动,以“低介入”逻辑营造漂浮感。结构体系巧妙回避石林的阻障,在其间隙寻找支撑。室内树形柱落脚轻盈,满足了主要展览空间疏朗通透的需求。

4.借感
Utilizing the sense

解构的“莫比乌斯环”贯通了展览动线、观景动线与猎奇动线,不仅是对场地的进一步回溯与解读,也提供了特别的体验。建筑材质附以云南当地的夯土及红土意象,随着流动的脚步,人与景在光影中对话。

在着底的石林之根,限定空间对应可触、可观的知觉引导;游走至高点星空讲坛,开阔平台瞬间带来情绪的升华。从特定的展览功能出发设计,美术馆保留下历史与地理维度的纵深感,达成“体感、体知、体悟”的完整观游体验。

5.结语
Conclusion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坐落于山海相接处,错落的石林既是触发设计的前置条件,也是概念深化所意图呈现的空间延续。在营造者的持守下,建筑依场地脉络与之共舞,因借山海,化于己境。

项目名称:山海美术馆
项目地点:云南昆明
详细地址:云南昆明翠峰公园内
项目类型:文化展示
设计时间:2019年7月
建成时间:2020年4月
项目规模:2997.88㎡
设计单位:gad
项目总监:王江峰
项目主创:王江峰、陈佳颖
完整团队成员
建筑:王江峰、王炜、陈佳颖、张超、邓颖慧、李鑫、阎梓怡、孙晟、徐蕙
结构:王洁、任源、黄亮、张龙、施展、陈卓、席宜超
给排水:脱宁、王梦晓、郑浩、孙海
暖通:毛大可、徐智峰、魏亚峰
电气:王瑾、陈晓云、孙峰、张健鹏、严伟杰
其他参与者
室内设计:矩阵纵横(IDM工作室)
景观设计:种地设计(北京,上海)
业主: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师:杨光坤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505/feed 0
净水厂展览空间设计,瑞士穆滕茨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5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50#respond Sat, 16 May 2020 11:50:52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450 非常感谢 Oppenheim Architecture 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Oppenheim Architecture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Oppenheim Architecture:瑞士穆滕茨政府委托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市政净水厂,鉴于该工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对莱茵河畔的自然环境干扰甚微,我们便在森林保护区和附近的工业园区之间,设置了一个专用于向参观者解释复杂净化过程的展览和教育区。

该净水厂为穆滕茨镇和巴塞尔地区创建了一个新的地标,其建筑设计在表达独特和先进净水技术的同时,也强调了净化的重要性,建筑概念则很好的诠释了它坐落在莱茵河畔郁郁葱葱森林里的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

为确保穆滕茨居民饮用上最优质的水源,该净水厂采用的是最先进的三段工艺,因此,净水内部设施的布局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大小。就像一件紧贴着皮肤的紧身衣,它的外在表现就代表着内在的技术生命。建筑立面通过抽象地诠释内部管道、过滤器和其它设备,在其自然环境中简化为其物质性和形式,形成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建筑,宛如一个“艺术品”。

公共区是一个引导游客通过不同的建筑区域体验不同净化阶段过程的教学叙事空间,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直接欣赏复杂的净化过程,用所有感官来感受和体验“水”。公共区的中央开放平台作为集散区和演讲舞台,就坐落在一个用于收集屋顶倾泻而下的雨水的水池上,像凹室一样,简约而纯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变换,这个空间也会变得潮湿、寒冷而神秘。

其中,水元素贯穿了整个叙事体验空间。

建筑立面材料虽质地粗糙坚硬,却表达柔和,很好的体现出了周边的景观环境。

该建筑的特色立面由喷浆混凝土与当地粘土混合制成,经过再次处理后,形成了现在的多孔可渗透表面。

雨水从屋顶透过混凝土顺流到立面上,为苔藓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它们形成的新绿,不断变化着净水厂的外观。

这种建筑立面基本不需要什么后期维护工作。粗粒度的喷浆混凝土立面长出苔藓、赋予新绿后,将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讲述着它与景观的对话:设计应与自然一起创造生长,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

Location: Muttenz, Switzerland
Client: City of Muttenz
Scope: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sign
Land Area : 3,000 sq.m
Built-up Area: 1,850 sq.m
Project Year: 2018

CONSULTANTS
Architect: Oppenheim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signer: Oppenheim Architecture
General Contractor: ERNE AG
General Planner: CSD Engineers
Structure Consultant: WMM EngineersAG
Shotcrete Consultant: GreuterAG

TEAM
Principals in charge: Chad Oppenheim, Beat Huesler
Project manager: Frederic Borruat
Project Contributors: Aleksandra Melion, Tom Mckeog

IMAGE CREDITS
Photographers: Borje Müller, Aaron Kohler, Beat Huesler, Léon Huesler, Rasem Kamal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50/feed 0
悉尼达令广场全民公共空间,澳大利亚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41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41#respond Sat, 16 May 2020 10:04:5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441 非常感谢ASPECT Studios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ASPECT Studios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由ASPECT Studios设计的悉尼达令广场公共空间现已建成开放。项目由Lendlease(联实集团)开发打造,将住宅、商业、零售功能和社区设施聚集在一起,共同围绕成为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

达令广场由原来的悉尼娱乐中心和停车场改造而来,坐落于焕然一新的达令港生活区南面。Lendlease看到了该场地的巨大潜力,于2014年底为这块公共广场和相邻的巷道举办了概念设计竞赛。ASPECT Studios的方案设计最终斩获第一名,并获得随后Lendlease的委托,进行达令广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深化工作。

设计提出了对场地空间升级,和城市连接的再次融合,并与之前的景观和地标协调一致,以公共广场为焦点,打造了一个行人友好型的,由城市街区、巷道和20米宽的林荫步道组成的强大路网。改造后的达令广场呈现了一种融合了景观、建筑、艺术、饮食和文化的城市形态,场地服务于周边约4200名居民、2500名上班族、60多家零售和餐饮店,并且源源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和其他当地居民。

达令广场被切分为尺度更小但仍互相连接的一系列空间,使其能够满足各种商业活动和社区集会的同时,保持人性化尺度的日常使用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地标建筑
The Exchange

The Exchange是一座约7层高的零售商业综合社区,这栋充满现代感和设计感的建筑业态包罗万象:其中有三层作为商业零售和高端餐饮店,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承租两层作为幼托中心,另外两层将作为最先进的悉尼市图书馆。

竞赛之初,业主Lendlease曾提出,希望项目主体地标建筑The Exchange能给人带来兼具多元社区和公共使用的功能。ASPECT Studios提议,将建筑形式设计为圆形,即告别传统的前后门概念,打破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边界。这一具有设计互动意义的提议成为了后来隈研吾事务所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础理念。受到悉尼郊区绿树成荫的景观的启发,隈研吾将自然力量与建筑主体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符号。镂空螺旋上升的建筑立面由20公里长的有机木材包裹,并在体块和功能上自然延伸到公共空间,与周边区域完美融合成为达令广场的中心和目的地。

前广场
The Square

硬质铺装的前广场可以灵活满足晚上和周末的临时性商业活动的需求。由四个边界提升至建筑标高而来的轮廓于无形中定义出一个休憩空间。

线性亭廊及林荫大道
The Canopy Edge & The Boulevard

ASPECT Studios在广场西侧设计了一个带有遮蓬的休憩外廊。在为广场创造关键视觉落差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遮荫和放松的场所。除此之外,遮蓬还创造了从建筑到广场的视觉联系,强调了两者之间原本模糊的边界连接。林荫大道提供了色彩丰富的植被以及宽敞的座位供人们休憩。

阳光草坪与林下广场
The Lawn & The Grove

阳光草坪与前广场空间相连,宜人的尺度设计和恰如其分的绿植布局使其成为了居民日常进行野餐、午饭及遛狗的好去处。位于草坪南侧的林下广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成为乘凉地点,在冬季的时候阳光穿过树枝可以晒太阳。点缀其中的可移动家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包容的空间,聚集和交流的社交空间。

Steam Mill步巷及Little Hay街道
Laneways: Steam Mill Lane and Little Hay Street

ASPECT Studios与Lendlease、Leon Paroissien 一起联合为巷道的公共艺术和照明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最终,Steam Mill 步巷选择了艺术家Peta Kruger的方案、Little Hay 街区中选方案为艺术家Brendan Van Hek的设计——两条风格不同但熙熙攘攘的巷道,将人流吸引至达令广场的中心。独特的照明艺术装置在巷道上方创造了愉快的氛围,除了导视作用外,还激活了夜间场地活力。

达令广场除了为公众提供了绿色空间外,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绝佳去处。ASPECT Studios运用承上启下的设计语言,从定植的桉树到本土栽植的设计,为所有年龄层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活力城市空间,深受居民、白领和游客的喜爱。

整个悉尼达令广场除了目前已建成的The Exchange之外,还将包括三个新的住宅开发项目、两个新的学生公寓大楼,每个建筑都将有活跃的、零售导向型的公共空间。

Project Name: Darling Square
Location: Sydney, Australia
Client: Lendlease
Design Team
Revised Master Plan: ASPECT Studios
Lead Public Realm: ASPECT Studios
The Exchange Architects: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
Engineers: Arcadis
Lighting Artist for Steam Mill Lane: Peta Kruger
Lighting Artist for Little Hay Street: Brendan Van Hek
Photography: Brett Boardman
Text: ASPECT Studios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41/feed 0
莫里斯植物园,树梢上的装置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1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17#respond Sun, 10 May 2020 17:24:32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417 非常感谢Metcalfe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Metcalfe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Metcalfe与莫里斯植物园合作,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树梢体验——一个向大自然学习的地方。装置沿着植物园森林中450英尺高的小路延伸。我们的设计平衡了感知的危险、实际的安全、漂亮的材料和真实的树木。游客们最喜欢的是“松鼠攀登”,这是一种悬挂在离地面50英尺高的露天攀爬装置,游客们可以在林冠上玩耍和休息。

“站在树梢上”让你以一种新的视角看世界…Metcalfe 应用历史悠久的建筑技巧来增强大自然的戏剧效果——通过打开这里广阔的视野,去压缩那里的焦点,同时经常测试我们对高度的恐惧。其结果是一个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有不可抗拒吸引力的空间。“- Inga Saffron,《Philadelphia Inquirer》建筑评论家

Architects: Metcalfe Architecture & Design
Locatio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Consultant: Forever Young Treehouse, Inc
Structural Engineers: CV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rs: CVM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s: Hunt Engineering Company
Lighting Designers: Grenald Waldron Associates
Exhibit Designers: Sparks Exhibits and Environments
Photographs: Paul Warchol Photography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17/feed 0
爱彼博物馆,瑞士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05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05#respond Fri, 08 May 2020 12:40:0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7405 非常感谢 BIG建筑公司CCHEBRÜCKNER工坊将以下授权ALA-Designdaily发行。
Appreciation towards  BIG建筑公司, CCHE and BRÜCKNER工坊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根植传统,前瞻未来
A BLEND OF TRADITION AND FORWARD THINKING

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将带领观者亲历其境,体验爱彼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创作艺术。创新的螺旋式当代设计与传统制表工艺交织出互动交流和现场展示的空间,体现出品牌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致力于将植根于汝山谷的高级制表传统推广至全球各地的愿景。

2014年,丹麦BIG建筑公司(Bjarke Ingels Group)赢得全新博物馆的公开招标,开展历史建筑的扩建工程,并设计一栋现代化的螺旋式玻璃结构展馆,比邻爱彼最古老的建筑。这座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正是1875年 Jules Louis Audemars与Edward Auguste Piguet创立爱彼品牌的所在地 —从技术层面看来,这在当时的汝山谷堪称一家新创公司。古今建筑融为一体的设计,正是爱彼植根传统、前瞻未来的品牌理念的写照:以爱彼的精湛工艺为核心,致敬品牌发源地汝山谷。螺旋式结构展馆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将为爱彼制表师打造融合极致工艺与非凡设计的时计杰作提供崭新的舞台。

螺旋式结构的展馆内设有传统制表工坊,观者可以近距离体验和感受爱彼技艺高超的制表师手工打造复杂功能时计的细节。大复杂功能与Métiers d’Art传统工艺工坊位于博物馆的心脏位置,为展馆展示的诸多融合精密机械与美学设计的时计杰作注入生机。

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是一项规模宏伟的工程,为观者展现出深入了解汝山谷和高级制表史的独特视角。得益于建筑师、工程师、当地手工艺匠人等众多领域专家的创想和参与,以及爱彼相关团队的精诚合作,这一工程才得以实现。每一位参与者因此突破所在领域的极限,创造出崭新创想与实践。爱彼的品牌发展史因此开启全新篇章,在之后的岁月历程中,必将收获更为丰厚的积淀与传承。

“我们希望观者在彰显植根传统、前瞻未来的品牌理念的全新博物馆中,感受爱彼丰富的历史传承、精湛工艺、文化根源与面向世界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向造就爱彼的世代制表师和能工巧匠致敬。” —Jasmine Audemars,爱彼董事会主席

参观爱彼博物馆
A VISIT OF THE MUSÉE ATELIER AUDEMARS PIGUET

跨越200年的高级制表乐章 | 200 YEARS OF WATCHMAKING HISTORY RE-IMAGINED AS A MUSICAL SCORE

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是品牌前瞻精神的生动写照。进入博物馆,观者仿佛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回顾制表业在“瑞士高级钟表业摇篮”汝山谷的发展史,通过别开生面的现场布置,近距离品鉴精选的经典表款和当代时计,感受爱彼丰富的历史传承。

由德国博物馆设计团队Atelier Brückner设计的展示空间,彷佛数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穿插其间的雕塑、自动人偶、动力装置、复杂的机芯模型等,以生动的方式呈现与高级制表息息相关的工艺技术与设计。观者还可亲自体验爱彼传承至今的手工润饰工艺,如缎面打磨和环形纹打磨。来到螺旋式展馆的中心,观者将为复杂功能的登峰造极之作而心弦激荡,叹为观止。

“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为探索、学习、分享提供了完美的空间,我们在此将制表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承至下一代。博物馆的建筑和现场设计蕴含着复杂的技术内涵,与一枚 大复杂功能腕表的机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Sébastian Vivas爱彼历史遗产及博物馆总监

超过300枚时计杰作的珍藏 | HOUSING OVER 300 WATCHES OF EXCEPTION

博物馆展出跨越200年历史、超过300枚怀表和腕表作品,包括体现爱彼在复杂功能、微型工艺和突破常规的非凡设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通过这些时计杰作,观者可以深入了解19世纪的制表师如何在位于瑞士侏罗山脉的偏远村落中,打造出百年来风靡全球的精湛时计作品。螺旋式展馆的中心汇集了爱彼复杂功能制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展厅内的时计展示推向高潮。球形展柜如同太阳系的行星,承载自爱彼创立以来始终占据复杂功能制表核心的 天文显示、钟乐报时和计时码表三类杰作, 围绕着1899年问世的超卓复杂功能Universelle怀表,令人联想到与制表息息相关的天体运行 的规律。 这一展区的终点,则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皇家橡树系列、皇家橡树离岸型和皇家橡树概念系列腕表杰作。

致敬世代传承的爱彼先锋 | PAYING TRIBUTE TO GENERATIONSOF HUMAN TALENTS

为使观者近距离了解复杂功能时计的制作过程,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在展馆中心设有两个工坊,以展示爱彼秉承的高级制表工艺。 其一的大复杂功能工坊,展现出具有超过648个 机芯部件的大复杂功能腕表,如何在一位专属 制表师的手中历时6至8个月得以完成。另一个Métiers d’Art传统工艺工坊中,高级珠宝系列作品在此进行设计,并由珠宝设计师、宝石镶嵌师和雕刻师亲手打造。两大工坊宛如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桥梁,不断打造出全新力作,传承品牌突破创新、臻于完美的精神。

汝山谷与爱彼高级制表工艺的呈现 | A WINDOW ON THE VALLÉE DE JOUX AND AUDEMARS PIGUET’S CRAFTSMANSHIP

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的螺旋式展馆由丹麦BIG建筑公司设计、瑞士CCHE建筑公司建造,破土而出的弧面玻璃幕墙与自然景观和谐融为一体。这是位于汝山谷这种高海拔地区的首座玻璃幕墙建筑,攻克了工程学与美学设计的双重挑战,钢结构屋顶的重量完全由弧面玻璃板支撑,外侧的黄铜材质网栅具有调节光线和温度的功能。绿化草坪屋顶可进一步调节馆内温度,并吸收雨水。

螺旋式展馆经过精心设计,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配合所在地势的天然坡度,馆内地面呈现斜坡,并以此为基础将室内空间设计成螺旋状长廊。内侧的弧面玻璃墙沿着顺时针方向辐射至中心,再向反方向伸展,彷佛腕表机芯的发条结构幻化为一条时光隧道,观者流连其中,浑然忘我。

“高级制表与建筑设计一样,是赋予金属和矿物能量、动力、智慧与节律的艺术与科学,并因此缔造细诉光阴故事的灵动作品。”——Bjarke Ingels,BIG建筑公司创始人和创意总监

极具当代设计感的全新展馆体现了爱彼在高级制表和文化项目中提倡的“架构创新”精神。展馆完全符合瑞士Minergi高品质节能建筑的认证。此外,爱彼还在发源地布拉苏丝兴建全新Hôtel des Horlogers酒店。这一项目同样由BIG建筑公司设计,并由当地的CCHE建筑公司负责建造,将于2021年夏季隆重开幕,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树立全新里程碑。

深入探索历史 | DELVING INTO THE HISTORICAL HOUSE

建筑采用玻璃幕墙的螺旋式展馆将引领观者走向古老木石结构的历史建筑。1875年,Jules Louis Audemards 与Edward Auguste Piguet就是在这座历史建筑采光良好的顶楼设立了首家工坊。这项革新工程汇聚了来自汝山谷的众多人才。瑞士CCHE建筑公司与汝山谷当地的能工巧匠及爱彼历史传承部门携手合作,着力恢复这一建于1868年的历史建筑。修复工作完全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例如内壁镶贴的木板,便是取自邻村古屋的雕花木板。

修复之后,这栋古老建筑中设有档案室、历史传承部门、爱彼基金会和古董腕表修复工坊。经过精心设计和大胆改造,修复工坊得以设立于爱彼创立时期所在的顶楼。几乎濒临失传的祖传工艺在数位制表大师的手中得以保护与传承,古董时计在这一工坊中重获生机。制表师的工作台,均由致力于保护传统工艺的当地手工匠人打造。在这一历史建筑的拱顶地下室内,观者可以通过多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展览,感受体验爱彼如何融入当今世界的韵律。

植根乡土 | TAKING ROOTS

随着爱彼全新博物馆Musée Atelier的启用, 爱彼基金会(Audemars Piguet Foundation)也将坐落其中。自1992年起,爱彼基金会通过环保项目和提高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活动,致力于全球森林资源保护。博物馆的天井空间将种植一棵圆叶唐棣,向汝山谷与爱彼基金会在瑞士和全球各地的森林保护工作致敬。结束两年的栽培期后,这棵唐棣将移植到基金会资助的当地林区。

保护森林资源、为青少年普及环保观念、恢复生物多样性,并将传统知识传承发扬,是爱彼基金会的优先要务。爱彼基金会赞助开始于当地发起的环保方案,并与其合作推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爱彼基金会主席由董事会主席Jasmine Audemars女士担任。她的父亲Jacques-Louis Audemars正是爱彼基金会的发起人。

以艺术诠释爱彼的历史传承与精湛工艺 | AN ARTISTIC LENS ON AUDEMARS PIGUET’SLEGACY AND CRAFTSMANSHIP

爱彼多年来一直鼓励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与之相应的成果将在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展出,令观者得以目睹爱彼委托艺术家创作、并在世界各地展出的的艺术作品。

2012年起,爱彼通过艺术创作委托计划深入探索发源地汝山谷的地理特性与文化根源,以复杂性和精准度等主题在当代艺术与高级制表之间构建创意桥梁。爱彼博物馆Musée Atelier开幕之际,将展出艺术家、品牌挚友丹·霍兹沃斯(Dan Holdsworth)、奎悠拉(Quayola)、 亚历山大·乔利(Alexandre Joly)的艺术委托创作成果。他们以天马行空的创新理念, 诠释演绎爱彼发源地汝山谷。丹·霍兹沃斯(Dan Holdsworth)《La Vallée de Joux》系列摄影作品中的《Vallée de Joux n° 10》、奎悠拉(Quayola)《Remains: The Vallée de Joux》系列摄影作品中的《Remains #A_027》,以及亚历山大·乔利(Alexandre Joly)的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将引领观者以当代艺术视角,感受爱彼的地理、文化与技术底藴。

合作伙伴
OUR PARTNERS

BIG建筑公司 | BJARKE INGELS GROUP

BIG是由建筑师、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研究人员和发明家共同组成的团体,公司设于哥本哈根、纽约、伦敦和巴塞罗那,参与欧洲、北美、亚洲和中东的众多建筑项目。BIG的工作方式是从分析入手,研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随着多元文化交流、全球经济流通和全新通讯技术而不断演变,并提出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应的调整。BIG对由道德规范主导的传统可持续理念发出挑战,致力于设计包括环保、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都市和建筑方案,并将每个项目视为提升生活质量的良机。可持续发展并非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而是有待突破的设计难题。为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重挑战,BIG深信当代建筑应该做出有利的转变,摒弃乏味的实用方盒与天真的数字形式主义乌托邦,探索时下设计师甚少触及的实用与梦想并重的新型建筑。BIG将生活、休闲、工作、停车、购物等传统元素揉合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以融合实用与梦想的形式探索使地球生态得以改善的可能性,打造出更契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城市和建筑。—www.big.dk

CCHE

百余年来,CCHE建筑公司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和室内设计等不同领域,从设计到建造为客户策划各种量身订制的现代建筑项目。CCHE目前共有13名合伙人和约230名员工,在瑞士洛桑、日内瓦、尼永、汝山谷及葡萄牙波尔图工作。每个项目由建筑师、项目经理、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施工经理、景观设计师、环境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师组成的团队分工合作,确保项目的最佳品质、执行效率和经济效益。CCHE恪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承诺,并于2009年因其可持续的建筑项目荣获“环保企业”头衔,是瑞士法语区首家获此殊荣的建筑公司。CCHE曾参与各种国际合作项目,与丹麦BIG建筑公司(Bjarke Ingels Group)、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等多家著名公司合作。— www.cche.ch

BRÜCKNER工坊 | ATELIER BRÜCKNER

Brückner是国际知名的展览设计工作室,为品牌、展览、商展和博物馆设计叙事性的建筑和空间。Brückner的工作团队以内容和讯息为材料,加以创新的奇思妙想,打造令人难忘的概念作品,成为行业典范。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科学家、剧场导演、产品设计师和媒体设计师携手合作,打造堪称 “整体艺术”的建筑和展览场景。这种场景的整体效果大于所有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和,调动观者的所有感官,营造极具吸引力的体验。Brückner目前共有120名员工,分别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和韩国首尔的工作室工作。— www.atelier-brueckner.com/en

为博物馆开幕打造的限量表款
A DEDICATED TIMEPIECE

传奇再现 | [RE]MASTERING THE PAST

为庆祝全新博物馆Musée Atelier开幕,爱彼全新演绎一款1943年制作、极其稀有的计时码表。爱彼古董计时功能腕表仅在1930至1950年代之间制作了307枚,是世间最稀有的腕表之一。 命名为[Re]master 01的全新自动上链飞返计时码表限量500枚,体现爱彼植根传统、前瞻未来的理念。这一限量表款承袭了原创计时码表的所有设计特征:圆形精钢表壳搭配泪滴形表耳,与18K玫瑰金表圈、表冠和计时按钮完美呼应。 金色表盘配有蓝色测速仪刻度、玫瑰金材质时、分、小秒针,以及三根蓝色计时功能指针。 [Re]master 01腕表采用浅棕色手工缝制小牛皮表带,并附以一根棕色鳄鱼皮表带。

新款[Re]master01腕表和1943年原创表款一样,印制有Audemars Piguet & Co Genève签名字样。 1885年左右至1970年代中期,爱彼为服务终端客户在日内瓦设立工坊,并因此扩大了在欧洲和世界各国的营销。1920至1930年代,爱彼在腕 表表盘上的签名通常会标示日内瓦字样。 [Re]master 01腕表的签名字样,旨在彰显爱彼源自布拉苏丝、非凡成于天下的博大胸襟。

« 1 2 »

爱彼博物馆项目信息
展馆总面积:2500平方米
展览空间面积: 900平方米
弧面玻璃数量:108
玻璃承载重量:约470吨
结构用玻璃最大厚度:12厘米
制作每片玻璃所需时间:3周
博物馆地址:Route de France 18, CH – 1348 Le Brassus
设计建筑师:Bjarke Ingels Group
当地建筑公司 :CCHE Lausanne SA & CCHE La Vallée SA
结构工程师:Dr. Lüchinger + Meyer Bauingenieure AG
玻璃幕墙设计顾问:Dr. Lüchinger + Meyer Bauingenieure AG
玻璃幕墙设计副顾问:Frener & Reifer
机械工程师:Fondation Pierre Chuard Ingénieurs-Conseils SA
照明顾问:Belzner Holmes Light-Design
展场/展览设计:ATELIER BRÜCKNER
关键日期:GmbH2020年6月25日正式开放参观
参观预约:www.museeatelier-audemarspiguet.com
媒体联络:press@audemarspiguet.com
停车:设有停车场
无障碍设施:博物馆设有轮椅通道
入场参观:需提前预约,请登录www.museeatelier-audemarspiguet.com预约订票

图片版权|Image Credits
Iwan Bann
Courtesy of Audemars Piguet
Diode
Karin Creuzet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7405/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