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Lecture – ALA-Designdaily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 ALA-Designdaily Fri, 03 Sep 2021 12:06:2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巴塞罗那国际景观双年展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163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163#respond Fri, 03 Sep 2021 09:38:1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9163 第十一届国际景观双年展将于2021年9月27、28、29、30,10月1、2号线上举办,为期6天。经组委会一致讨论决定:

第十一届国际景观双年展向全球免费注册参会。参会注册全球唯一链接:

https://landscape.coac.net/en/form/simposi

全球免费注册参会

 

详细6天会议日程安排见文章结尾附图

两年一次的全球景观盛宴即将开幕,期待与您线上共聚

 

双年展期间最受全球瞩目的精彩内容

1.罗莎芭芭拉奖决赛汇报

2.“气候再变化”全球发言人

3. 高校奖决赛汇报      

 

 

1.罗莎·芭芭拉国际景观奖

决赛汇报(排名不分先后) 

麦德林河公园   CAUCE事务所  哥伦比亚

汇报人:S. Monsalve、Juan David Hoyos

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CAUCE” 工作室的创始人S. Monsalve及联合创始人Juan David Hoyos共同汇报

 

上海杨树浦中央电视台改造   原作工作室/TJAD   中国

汇报人:章明,张姿

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章明和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张姿将对杨树浦热电厂的改造进行汇报

 

里贝里尼奥东方公园    F|C景观工作室    葡萄牙

汇报人:Catarina Assis Pachecho、Filipa Cardoso de Menezes

FIE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Catarina Assis Pachecho、Filipa Cardoso de Menezes共同汇报。

 

南圣安德里斯海尔德码头   PROAP工作室   比利时

汇报人:J. NUNES, PROAP

 

IGC核心小组成员和当前的140个大学团队

汇报人:Carl Steinitz, 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

罗莎·芭芭拉创新项目选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MVA事务所    美国

汇报人:Michael Van Valkenburgh

 

朱拉隆功大学百年纪念公园   LANDPROCESS事务所    泰国

汇报人:Kotchakorn voraakhom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Kotchakorn  voraakhom代表”Landprocess” 和  “多孔城市网络”工作室汇报

 

赫罗纳海岸   EMF事务所  西班牙

发言人:Martí Franch Batllori

景观设计师、园艺学家,第八届罗莎芭芭拉奖得主

 

拉墨西哥公园 Grupo de Diseño Urbano事务所   墨西哥

发言人:M. SCHJETNAN, GDUIV. MARQUEZ, VMA

建筑师 、 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Mario Eduardo  Schjetnan以及建筑师 、 城市规划师和作家Vfctor M将分别代表其工作室 “ 城市设计集团 (GDU)” 和 “Vfctor M“ (VMA) 共同汇报

 

瓦伦西亚中央公园     Gustafson Porter + Bowman   西班牙

汇报人: Gustafson Guthrie Nichol、Kathryn Gustafson

 

热带和人工景观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区   AEU事务所    哥伦比亚

汇报人:Carlos Puerta

 

 

2.“气候再变化”全球发言人

主题讲座(排名不分先后)
■■■C. MERCER CLARKE

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和海洋生态专家C. MERCER CLARKE将分享其对本届主题的见解。

■■■K. HELM S

景观设计师国际联合会(IFLA)欧盟主席、欧盟风景园林官硕EMiLA教职委创办人Karin Helms将分享其对本届主题的见解。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校副校长、教授、博导、中国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中国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将分享其对本届宣言的见解。

■■■Martha Schwartz

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艺术家和气候变化活动学者Martha Schwartz代表其工作室MSP 将阐述本届宣言的见解。

■■■M. D JEANT-PON S

律师、教授、欧洲委员会秘书长、首席行政官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Maguelonne De-jeant-Pons将讲解欧洲关于本届宣言的针对性政策见解。

■■■R . TORRA

建筑师兼巴塞罗那都会区(AMB) 经理Ramon Torra 将讲解AMB针对本届宣言的策略见解。

■■■X. MATILLA

巴塞罗那城市议会首席建筑师兼Territorios XLM联合创始人Xavier Matilla将介绍议会对本届宣言的针对性政策见解。

 

 

3.国际景观高校奖

决赛入围名单揭晓(排名不分先后)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系

Politecnico of Mil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代尔夫特工业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

Amsterdam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汉诺威莱布尼茨学校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硕士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纽约城市学院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悉尼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更多项目详情请浏览https://landscape.coac.net/en

邮箱:biennaladm@coac.net

微信:微信在线留言

西方联系电话:0034 935520842

中方联系电话:13558770214

地址:Street Arcs 1-3, 4th Floor,08002 Barcelona / Catalunya / Espanya

 

请持续关注官方微信

 

 

« 1 2 »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9163/feed 0
论文式编著展开了一个词的景深 ——论《何谓景观 …? :景观本质探源》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49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49#respond Tue, 20 Nov 2018 16:09:4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149 林江泉


Author:Gareth Doherty,Charles Waldheim
Publisher:Routledge
Publication Date:2016
ISBN:978-1-138-01847-1


《何谓景观?》一书是以思想的外化和准确的想象能动性组织起来的结果,其引导景观设计师暂时忘记或摆脱景观设计师的角色,从多个学科代入角色去解决景观的问题,立足于景观的另一面——多个不为景观学人所知,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却不甚了了的领地,以第二人称和他者的视角去看待景观,从而再返回到景观本体,此时的景观已经是全新的景观,或者说“是景观,也不是景观”,已经超越了景观的本身,只有替代性的思考才能使设计师在景观中投入多维度的能量,生发出全新认知层面的意义。这种学科之间持续的交叉繁殖是打破文明发展瓶颈的有效方式。

景观究竟始于景观之内还是景观之外?是止于其中心还是外围?还是这些关于“之间”区分正在消失?对《何谓景观?》一书而言,景观存在与万物之中。景观学科之外的任何一个学科的起点,都能以景观的系统性思维来理解与剖析,让人在“换景”中迷路并沉迷其中。而《何谓景观?》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是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在讨论景观的时候,“景观”甚至可以不出现在其中,你还可以对“景观”原有的概念做出否定。《何谓景观?》会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在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我们会被需要驱使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永远会持续下去的研究方向。

建筑师将造园和生态引入室内;Olafur Eliasson将家乡冰岛的大量河床、石头及水空运到了丹麦并在丹麦美术馆里举办展览。跟那些虽然持久但也许更脆弱的建筑模型相比,景观自身具有灵活性和不断陌生化的特征。多年来,笔者作为城市学者和建筑师一直以建筑为主体,链接经济学、当代艺术、电影和文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实践,为的就是寻找建筑中的“景观弹性空间”或者景观概念取代作为城市发展单元的建筑,我们研究小组的宣言是:“我从不跨界。我是取消界线的——以建筑为基点来取消学科间的界线,名曰:消界。”景观不是终极表现,而是中间表现,探讨“之间”关系的景观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卡拉特拉瓦式拉索桥,也同样借助生态学的定义——一种作为物种与其栖息地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景观是开始的建筑,也归来的建筑。只有动身没有归来的勒·柯布西耶于1965年离开了小木屋沿着马丁角游向了大海深处,最终他也走向了自己。当笔者读到《何谓景观? ——探讨景观特征的文集》(Is Landscape …? Essays on the Identity of Landscape)一书对学科界限的消解时,认知产生了震颤,在一扇窗中看到了门的哲学全然曝光。当我在教室里看到Gareth Doherty教授拿着中国景观领域译者陈崇贤与夏宇的中文译本《何谓景观?》时,我心里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急迫地想阅读中文世界中的 《何谓景观?》 ,想体验汉语中的Gareth Doherty和Charles Waldheim。

《何谓景观?》一书,搜集了大量且多样的景观特征,并提出,与其为“景观”这一词汇寻找一个单一的或本质的解释,不如拓宽学科和专业领域,将这一词汇与它的同源词汇相互联系,反而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该词的涵义。本书诞生于对“景观”这一词汇产生源头的探寻,展现了多位先锋学者对于景观的当代解读——在本书中,景观可以是建筑、生态、基础设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社会、人文科学、人类学、生活等等,以创造出进一步移植的动力,规避了保守的现实所带来滞后的风险。景观作为一种模式,开始成为可被诸多知识、学科领域理解的一种表现语汇。景观作为一种在表现形式上发挥作用的认识论框架,与当代学科均相互关联,创造了一种路易斯·康在迈向均质空间中,词与物的一一对应和一多对应的景观。万物都能用时间与空间来描述,而时间和空间正式景观的两个维度。《何谓景观?》所带来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在“时间差”中散步,也使我们得以在现实场景中直接穿行。很多杰出的公共建筑瓦解了人类所困顿的三维世界,把立体变成平面是建筑师所致力的一个方向,而景观的公共与私密是更为广泛的。《何谓景观?》以漂移的图解把城市固有的结构打散,用全景的视觉抵抗“规驯化”的城市,让民众时时刻刻在日常片段中感受流动性,也使人对城市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当代景观由此被视为一种城市模式、不同领域之间的媒介,以及一种提升公共认可和公众参与的语言工具。

语言改变世界,景观是人类的高等语言程序,这种语言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又能将其语码深入浅出。《何谓景观?》与多学科互为关系后,在“景观”一词的原初含义上不断做出修改或修订,也是对勇于对语言和逻辑的背叛——众所周知,景观设计师最初的工作并不是设计园林风景,读了《何谓景观?》你会发现,景观设计师最初的职责也不是对整个城市进行规划或设计城市的形态;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方方方面在时空逻辑中进行侵入式的渗透,比如一个已经落地的景观设计项目可以看作是一篇对社会批判的论文,也可以是看作一项政制建设的任务。

很多约定俗成的认知早已“积非成是”,《何谓景观?》对待“景观”一词的态度却很开放。当你读完《何谓景观?》,你会发现,“景观”一词已经是一个新词,已经不是你过去认知中的“景观”了,毋容置疑,Gareth Doherty和Charles Waldheim教授通过《何谓景观?》一书的论文式编辑法更新了“景观”的意涵,换言之,他们给我带来了“新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新词”带来了新的语码和语法,让我们从多种视点出发来看“景观”,这个“景观”包括以人为单位,在进入现象学区域时,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景观,还有内与外之间的过渡景观。编著的作者发挥了教育者的本色,他们似乎通过“景观”一词在教我们“重新识字”,并对景观含义作出修改或重新命名。更重要的是,作者帮助我们认识到景观学科的重要性:与其他学科一起,景观学科是有能力定义更广泛围的话题的,或者说,景观是没有边界的学科。景观与其他学科要进入一种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似曾相识又不可名状的交叉状态,才能生产出有价值的思想产品,并在研究里做出不合常规的突破。

编著中的编辑工作并非只是技术活,而是一种思想创作。《何谓景观?》的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思考的灵光,把景观思想变成话语结构和思想结构。当代景观由当代景观设计史写作的方式而发展的景观史,基本上是在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而体现它的价值,并且作品必须要有(留下)一种观念阐释的回旋之地和意义的褶皱,这种阐释并非解读,而是景观创作与实践的必要性参与。在这个意义上,《何谓景观?》不只是著作,也是景观的实践。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是一个漫长的思考的过程。很多景观建筑师进入景观的首步不是现场、植物和劳作,而是写札记,他们通过了多年的时间通过写作、记录、发信息来让自己进入当代景观,有些欧洲的建筑师甚至远离建筑实践,以文字存世。如此看来,《何谓景观?》的编著是一项很重要的“景观设计实践”,本书提出实践者想到却没做到的地方;提出实践者没有想到的其他可能性;完成景观建筑师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些层面都进一步增加了话语权的分量,并以足够的空间和研究对象达成相互匹配的批判关系。无疑,本书与实践者、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而这项关于城市形态的景观实践并非由设计所决定,而是通过新兴生态的自我调节过程形成的。也就是,景观施工完成后才是设计的开始——景观最终的形态随着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相关的生态过程不断发展而成的。

何谓景观?Gareth Doherty和Charles Waldheim以提问回答问题;也许问题尚未回答,已有答案。

 

The thesis type editing unfolds the depth of field of a word

— Review on Is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Identity of Landscape

Lin Jiang Quan


Author:Gareth Doherty,Charles Waldheim
Publisher:Routledge
Publication Date:2016
ISBN:978-1-138-01847-1


Is Landscape…? The Book i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externalizing and accurate imaginative initiative thinking. It guid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temporarily forget or get rid of the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landscape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 role, bas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ndscape. Many unknowns to landscape economists, and few of them know or think they have known, yet is unclear in the territory. In the second person and the other’s point of view to look at the landscape, and then return to the landscape ontology. The landscape is already a new landscape, or “it is not a landscape, yet it is a landscape”, which has transcended the landscape itself. Only alternative thinking can enable designers to invest multi-dimensional energy in the landscape and generate new cognitive significance. This kind of interbreed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rchitects introduce landscape and ecology into the interior; Olafur Eliasson airlifted a large number of riverbeds, rocks and water from his native Iceland to Denmark and held an exhibition in the Danish art gallery. Compared with the enduring but perhaps more fragile architectural models, landscape itself is characterized by flexibility and constant defamiliarization. Scholars and architects have been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as a city scholar and architect, constantly use buildings as the main body, linking economics, contemporary art, film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search for “landscape elastic space”, which is to replac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unit in architecture or landscape concept. Our team’s statement is: “I never crossover. I’m eliminating boundaries — I’m removing boundaries between disciplines based o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s not the ultimate representation, but the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The landscape tha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calatrava drawbridge that connects reality and ideals, and is also applied to a wider range of fields by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y, a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its habitat. The landscape is architectures of the beginning as well as the return. Only le corbusier, who had left the cabin in 1965 and swam off cape Martin to the depths of the sea, eventually came to himself. When I read “what Is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Identity of Landscape) which deconstructs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my cognition vibrat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door is fully exposed in a window. When I saw professor Gareth Doherty in the classroom wit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hat is landscape? By Chen chongxian and Xia yu. At that time, I was full of eager desire, eager to read what is landscape in the Chinese world? To experience Gareth Doherty and Charles Waldheim in Chinese.

Is Landscape…? The book collects a large number of diverse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and proposes that, rather than seeking a single or essen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word “landscape”, it is better to broaden the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connect the word with its homologous vocabulary, instead, it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more deeply. The book was born in the search of the word origin of “landscape” shows a number of pioneer scholars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book, landscape can be architecture, ecology, infrastructure, history, literature, art, philosophy, society, human science, anthropology, life, and so on, which motivate to create further transplantation, avoiding the risk of conservative reality caused by the lag. As a pattern, landscape has become an expressive vocabulary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many knowledge and subject areas. As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that plays a role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landscape is interrelated with contemporary disciplines, creating a kind of landscape corresponding to a pair of words and objects in a homogeneous space.Everything can be described by time and space, and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formal landscape are time and space. What is landscape? The space we bring allows us to walk in the “time difference” and to navigate directly through the real world.Many outstanding public buildings collapse the three-dimensional world that mankind stumbles, turning three-dimensional space into two-dimensional is the direction that architects are committed to, and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ncept of landscape is more extensive. What is landscape?With drifting diagrams,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the city is scattered, and the panoramic vision is used to resist the “regularized” city, so that people can feel the mobility in daily fragments at any time,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 has also changed.In this way, contemporary landscape is seen as a city model, a medium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and a language tool to enhance public recogni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guage changes the world, and landscape is the higher human’s language program. From the Angle of design, this kind of language make its language code deep from the beginning and simple at the end. What is landscape?As a resul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landscape” is constantly modified or revised after mutual relations with multiple disciplines. It is also a betrayal of the courage to speak and logic.You will find that the original responsibility of a landscape architect is not to plan or design the shape of an entire city;It is an intrusive infiltration of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logic of time and space. For example, a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 that has been implemented can be regarded as a social criticism paper or a task of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What is landscape? The word landscape is open-mind. What is landscape?”, you will find that the word “landscape” has become a new term, which is not what you used to think of as “landscap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professor Gareth Doherty and professor Charles Waldheim adopted “what is landscape? The book’s editing method upd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landscape”. In other words, they gave me the “new word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ir “new words” brings new code and syntax, letting us see “landscape” through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The word “landscape” includes human unit, and when entering the area of phenomenolog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andscape,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landscape. The authors play to the essence of the pedagogue, who seem to be teaching us to “re-read” through the word “landscape” and to modify or rename the meaning of landscape. More importantly, the authors help us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ndscape disciplin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e landscape discipline is capable of defining a broader range of topics, or landscape is a borderless discipline. Landscape and other disciplines need to be involved in an intersecting state that is ubiquitous, undetectable, eerily familiar and indescribable to produce valuable thoughts and make unconventional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Editing is not just a technical activity, but an ideological creation.What is landscape?The author shows us the inspiration of thinking and turns the landscape idea into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thought structur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landscape, which composed by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Each stage is basically the negation of the previous stage so as to reflect the value of it, and the works must have left a concept of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d of the cyclotron fold. This interpretation is not reading, but the landscape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necessity of participation. In this sense, what is landscape? Not only does it is a work,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The denial of each stage to the previous one is a long process of thinking. The first step for many landscape architects to enter the landscape is not the site, plants and labor, but to write notes. They have spent many years writing, recording and sending messages to bring themselves into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So what is landscape? The book is a very importa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he book proposes what practitioners think but fail to do.Raising other possibilities that practitioners did not expect; To accomplish what landscape architects cannot do. These layers further increase the power of discourse and achieve a matching crit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sufficient space.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book is on the same side as practitioners, architect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s. This landscape practice of urban form is not determined by design, but formed through the self-regulating process of emerging ecology. In other word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is completed, the design begins — the final form of the landscape develops continuously with the ecological process related to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Is Landscape…? Gareth Doherty and Charles Waldheim answered the question in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Perhaps the question was answered in a way, though it seemed not to get an answer.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49/feed 0
绿色逻辑的极限——论Gareth Doherty的《绿色的悖论》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3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36#respond Tue, 20 Nov 2018 15:47:01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6136 林江泉


《绿色的悖论》Paradoxes of Green: Landscapes of a City-State
Author:Gareth Doherty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edition (February 7, 2017)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7, 2017
Print Length: 216 pages
Page Numbers Source ISBN: 0520285018


英文“Barings”和“Bahrain”在中文中的翻译是一样的,都叫“Ba Lin”。关于“巴林”这个名字,在笔者的阅读史中有两个重要的案例:一个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中的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倒闭事件;另一个是哈佛大学Gareth Doherty教授关于巴林的《绿色的悖论》。两个“巴林”,前者是一位英国爵士的名字,后者是一个岛国名字。这两个不同领域的“Ba Lin”看似没有关系,但在巴林银行事件中,有一句强势理论的总结:“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让笔者找到了与巴林的《绿色的悖论》有某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景观学科在人类与自然原初的关系被技术扰乱后才更为凸显其特征和路径。在景观逻辑成立的过程中,Gareth Doherty教授的《绿色的悖论》从事物的剖面出发,揭示“绿色现实”的存在:绿色通常被认为是与灰色城市环境相反的,然而绿色并不总是对城市有利的。从环境角度看,在干旱环境中表现出的绿色往往与“绿色”直接冲突;这个悖论是《绿色的悖论》的核心。由于在干旱区(包括城市)维持绿色所需的资源,提供绿色往往要付出重大的环境代价。在巴林这样的干旱环境中,这种矛盾变得极端,甚至不可持续。《绿色的悖论》的出色之处在于类推和让人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或反面,比如,《绿色的悖论》让我们从巴林安林可以看到其他非干旱环境国家在执行绿化进程中殊途同归的结果。作为人类集体生存的基础背景,景观不是风景画,它是通过社会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编辑”的结果,是自然和发掘自然之间的界面。将景观设计作为环境科学的子学科的定位,“生产性景观”也开始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崛起的大背景下和逐渐衰退的福利国家模式中,被视为不符合实际。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情况下,理性的生态规划项目被视为超验主义,或被解读为反都市行为,最终甚至都被视为非理智的行为,成为了另一种不可持续。这是由于在通往理性生态城市规划的方向,景观设计师主要作为环境倡导者出现,这被证明是远离人与自然初觉方式,缺少意义回旋之地的景观是不幸的迂回。建筑师汤姆·梅恩说:“两点之间最快的距离是迂回的,而不是直线。”要证明这一点,也许可以在《绿色的悖论》中寻找答案。巴林的绿色悖论和笔者从其中反推出其他发达城市的绿色悖论正呼应了巴林银行案例的那句话:“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

具有广度和厚度的《绿色的悖论》提供了清晰的思想结构,给我们带来三个以上思想点和多个富有启发性的绿色悖论。比如:在巴林,不合理的绿化(比如大片的草坪)是与当地气候不符的。虽然表面上绿地面积增加,但实际上伤害了这里的生态系统;又比如:用于灌溉绿地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合理地建设水利设施,其实也是不可持续的做法;再比如:巴林的夏季极端和干旱的气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迅猛,大量的原始树种枣椰被砍伐,以建造新的房子,但是Gareth Doherty认为即使重新种上这些枣椰,原来的生态效益和当地人对这些植物的情感和文化活动都不复存在了。这些调研结果表明了绿色的在地性,即是《绿色的悖论》的核心理念:将设计实践、地理学与人类学三者结合,同时驱动。

《绿色的悖论》成为了逻辑的极限,是景观逻辑与存在之间的差异。概念和逻辑是存在的,但《绿色的悖论》却不局限于概念和逻辑。经过验证,不难发现景观的现实中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异质混杂。《绿色的悖论》最终带出了事物的悖论,不仅对风景园林带来更新的意思,对各个学科都带来启示。Gareth Doherty从美学、建筑、环境、政治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绿色及其意义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负片显影的方式来取得丰饶角(Cornucopia)内壳空间中绿色的所在和绿色各个面相,他的悖论和现实是一一对应或“一多对应”的。Gareth Doherty穿越了单向性的思考维度,以洞悉自然的透镜和重建当代的媒介,通过绿色的悖论进入了现实的深度,承载了时间的厚度。除了在《绿色的悖论》中看到挑战逻辑极限的思考方式,也看到景观学科的包容性。许多景观设计项目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营造仅仅是为了满足建筑学理论的需要。以此种方式实践的景观设计师身上体现出对多种看似相悖的生态理论抱有包容态度,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景观设计之所以拉近了与都市主义的联系,而不是向以环境为导向的区域规划靠拢,根源在于其对于设计文化的包容。

《绿色的悖论》不止是一种颜色悖论,而是多种颜色的总和悖论,这是本书的重要启示。每一种颜色都是Gareth Doherty的思辨景深。他在研究上有一种民主意识,对每一种颜色都持平等态度。他以长期的景观田野调查为基础,探索了巴林的“绿色”景观。在那里,绿色代表了大量隐含的人类价值观,与其他文化和环境意义重大的颜色和色调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张力。《绿色的悖论》六个章节集中在蓝色,红色,棕绿色,草绿色,米色和白色。在他的书中隐含的论点是“颜色”和“物体”的概念是相互定义的,因此关于绿色的讨论变成了关于空间的讨论。《绿色的悖论》让景观从边缘性的绿化背景,转变成更积极的前景空间,进而有效地参与城市空间的发展,使得景观能够扮演一种城市主义的主导形式。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了彼此间的隔膜呼应和虚拟比照, 同时,人们在生活中共同担任的角色感又产生了扁平化,这是因为我们真实的日常在过剩的信息量中进入知识焦虑,《绿色的悖论》无疑缓解了人们的知识焦虑。

The limits of green logic

— on Gareth Doherty’s the paradox of green

Lin Jiang Quan


Paradoxes of Green: Landscapes of a City-State
Author:Gareth Doherty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edition (February 7, 2017)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7, 2017
Print Length: 216 pages
Page Numbers Source ISBN: 0520285018


The English “Barings” and “Bahrain” translate the same in Chinese, both called “Ba Lin”.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cases in my reading of the name “bahrain” : the collapse of Barings Bank in the case of Harvard business school;The other is the green paradox by professor Gareth Doherty of Harvard University about bahrain. the former the name of an English Sir, and the latter an island nation. These two different areas of “Ba Lin” seem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but in the bahraini bank event, there is a strong theory that “things tend to go in the worst direction”, which makes the author find out the internal law of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 with bahrain’s “the green paradox”.

Landscape discipline highlights its features and paths after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disturbed by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logic of landscape, professor Gareth Doherty’s paradox of green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green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ile of things: gree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opposite of the grey urban environment, while green is not always beneficial to the city.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the green in the arid environment is often in direct conflict with the “green”;This paradox is at the heart of the green paradox. Resources needed to maintain green in arid areas (including cities) and to provide green are often costly to the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the Green Paradox shows that Bahrain and other non-arid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resul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ing process. In a dry environment like Bahrain, the contradictions become extreme, even unsustainable. The remarkable thing about the green paradox is its analogism and its ability to see the other side or the other side. As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human collective survival, landscape is not landscape painting. It is the result of “editing” natural resources through social forces, and it is the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exploring nature. Taking landscape design as a sub-disciplin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ductive landscape” also began to be regarded as unrealistic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se of neoliberal economy and the declining welfare state model. Why? In many cases and in many cases, rational eco-planning projects are seen as transcendentalism, or as anti-urban behavior, and eventually even as non-rational behavior, becoming another kind of unsustainable. This is because in the direction of rational eco-city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s appear mainly as environmental advocates, which has proved to be a way away from human and nature. The landscape lacking meaning convolution is unfortunate roundabout. “The fas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 is a detour, not a straight line,” says architect Tom meine. To prove this, perhaps we can look for answers in the Paradox of Green .Bahrain’s green paradox, from which the author reverses the green paradox of other developed cities, echoes the saying of the bahraini bank: “things tend to go in the worst direction”.

“The green paradox”, with its breadth and thickness, provides a clear structure of ideas, bringing us more than three ideas and a number of illuminating green paradoxes.In bahrain, for example, unreasonable greening (such as large lawns)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local climate. The increase in green space on the surface actually hurts the ecosystem; For another example, the un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which are used to irrigate green lands and exploit large amounts of groundwater, is actually an unsustainable practice. Another example is bahrain’s extreme and arid summer climate, population growth and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a large number of the original tree species of dates were felled to build new houses, but Gareth Doherty believes that even if these dates were replante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local emotion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owards these plants would be gone.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ness is the core idea of the paradox of green: combine design practice, g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and drive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adox of green became the limit of logic,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ndscape logic and being. Concepts and logic exist, but the paradox of green is not limited to concepts and logic. After verificatio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reality of landscape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conflicts and heterogeneity. The Paradox of Green finally brings out the paradox of things, which not only brings the meaning of renewal to the landscape garden, but also brings inspiration to all disciplines. Gareth Doherty has conducted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n green and its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esthetics,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society, which is a negative development method to obtain the location and various aspects of green in the inner shell space of Cornucopia, and his paradox and reality are one-to-one or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Gareth Doherty traversed the unidimensional dimension of thinking. With his insight into the lens of na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a, and through the paradox of green into the depth of reality, he carries the thickness of time. In addition to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challenges the logical limits in the paradox of green, we also see the inclusiveness of the landscape discipline. Many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are built in landscape ecology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It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landscape designers who practice in this way are tolerant of many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ecological theor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ason why landscape design draws closer to urbanism rather than to environment-oriented regional planning lies in its tolerance of design culture.

Paradox of Green is not just a color paradox, but the sum paradox of many colo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of this book. Each color is Gareth Doherty’s speculative depth of field. He had a sense of democracy in his research, holding an equal attitude to every color. He explored bahrain’s “green”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 long-term landscape fieldwork. There, green represents a great deal of hidden human values, and there is a dialectic tension between colors and tones tha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ther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s. The six chapters of Paradox of Green focus on blue, red, palm-green, grass-green, beige and white. The implicit argument in his book is that the concepts of “color” and “object” are mutually defined, so the discussion of green becomes a discussion of space. The green paradox changes the landscape from a marginal green background to a more positive prospect space, and then effe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enabling the landscape to act as a dominant form of urbanism.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sense of common roles in life has been flattened again. This is because our real daily life enters knowledge anxiety in the excess information. The paradox of green undoubtedly alleviates people’s knowledge anxiety.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6136/feed 0
2018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预告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4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46#respond Fri, 21 Sep 2018 16:34:1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5846 数千年以来,通过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地域景观系统,其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上的水利系统、农业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

景观系统的演变

区域景观系统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对区域景观系统进行研究,充分理解区域景观系统的形成过程、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探讨区域景观系统的空间结构、评价体系、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风景园林从业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区域与城市的环境支撑系统

区域与城市的环境支撑系统包括森林、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等,是城市生态和乡村环境等人居环境空间的生态依托,区域范围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保持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从自然、历史、农业、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充分认识这些环境支撑系统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实现人类对区域景观的科学干预,最终实现环境支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营建智慧的当代性

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人居环境营建传统。它们都根植于当地的自然景观,通过人工干预和适应,形成了充满生存智慧的生活准则。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从风景园林角度,这些传统的营建智慧依然能够解读出众多对当下有益的主题。

值此高峰论坛之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国内外学者、设计师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共同就“区域景观系统”这一主题及各项议题进行研讨,为风景园林师广开思路,拓宽视野,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讲坛基本信息

时间:

2018922日(星期六)—24日(星期一)

地点: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二、讲坛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杂志社

协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支持单位:

东方园林

媒体支持:

《中国园林》

《景观设计学》

UED城市环境设计》

《中国花卉报》

风景园林新青年

三、讲坛参考日程

2018922日(周六)

时间

内容

主持人

地点

08:30-09:00

开幕式

领导致辞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09:00-09:10

合影

09:10-09:40

主题演讲1

Dirk Sijmons(荷兰 代尔夫特大学)

09:40-10:10

主题演讲2

赵万民(中国 重庆大学)

10:10-10:40

主题演讲3

Ilke Marschall(德国 埃尔福特大学)

10:40-10:50

茶 歇

贵宾室

10:50-11:20

主题演讲4

Peter C. Bosselmann(美国 伯克利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11:20-11:50

主题演讲5

Robert L. Ryan, FASLA(美国 麻省大学)

11:50-12:20

圆桌讨论

Dirk Sijmons,赵万民,Ilke MarschallPeter C. BosselmannRobert L. Ryan, FASLA

12:20—14:00 午餐和休息

14:00-14:30

主题演讲6

李振宇(中国 同济大学)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14:30-15:00

主题演讲7

Louise A. Mozingo (美国 伯克利大学)

15:00-15:30

主题演讲8

孙一民(中国 华南理工大学)

15:30-15:50

茶 歇

贵宾室

15:50-16:20

主题演讲9

Ron Henderson(美国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16:20-16:50

主题演讲10

金振午(韩国 庆熙大学)

16:50-17:20

圆桌讨论

李振宇,Louise A. Mozingo,孙一民,Ron Henderson,金振午)

2018923日(周日)

时间

内容

主持人

地点

09:00-09:30

主题演讲11

李雄(中国 北京林业大学)

赵万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09:30-10:00

主题演讲12

Ir. Rik de Visser(荷兰)

10:00-10:30

主题演讲13

下村彰男(日本 东京大学)

10:30-10:40

茶 歇

贵宾室

10:40-11:10

主题演讲14

Simon Bell(英国 爱丁堡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11:10-11:40

主题演讲15

王向荣(中国 北京林业大学)

11:40-12:10

圆桌讨论

李雄,Ir. Rik de Visser,下村彰男,Simon Bell,王向荣

12:10-12:20

闭幕式

总结发言

2018924日(周一)

参观考察

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北林园林资讯公众微信平台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46/feed 0
Shaping the City: A Forum for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1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14#respond Sat, 15 Sep 2018 04:42:35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5814 The European Cultural Centre for the Exhibition “Time-Space-Existence” in context of the 16th VeniceArchitecture Biennale is organizing its first conference under the title of: “ Shaping the City : A Forum for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It includes all participating architectur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rom across the globe in TSE 2018 along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rchitecture studios.

The conference is to be held over 2 days on the 12th and 13th of October 2018 in the prestigious auditorium of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 in the heart of Venice with a lineup of speakers, panels, from the different participants and guests.

The conference aims to inspire the next frontier of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of cities, culture for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livable communities, and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s and advancements. This forum is conceived to exchange about the urban future of cities from universities, practitioners, architects, and others. A place where city changers meet and network with other passionate, innovative, inspiring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Over the course of 2 days, four sub-themes will be addressed, each presented by a keynote speaker, discussed by a panel of experts, and elaborated through case studies.

#ShapingtheCityForm
www.shapingthecity.org

Download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is event here.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814/feed 0
《景观都市主义:从起源到演变》(中文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前系主任)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4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47#respond Thu, 12 Apr 2018 02:30:04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5047

作者简介:

[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景观系前系主任。查尔斯是一位加拿大美裔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景观、生态和现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是一位作家,编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各种主题的书籍,在国际上广泛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也曾任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副院长。

1

 

封面

目录:

第一章 视景观为都市主义

第二章 自主性,不确定性,自组织

第三章 规划,生态,景观的出现

第四章 后福特主义经济和物流景观

第五章 城市危机和景观起源

第六章 城市秩序和结构的变革

第七章 农业都市主义和俯视的主题

第八章 俯视表现和机场景观

第九章 视景观为建筑

结 语 从景观到生态

注 释

图片来源

译后记

主要价值:

景观已然成为当代城市研究的模型和媒介。这一观点形成于21 世纪初“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实践和理论领域。本书堪称该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题论著,在广泛的历史、理论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探究景观都市主义产生的根源。

①提出了一种通过景观媒介思考城市形态的理论框架,梳理了近年来将景观设计师视为当代城市规划者的观点,并从多样化学科构成和职业特征的角度阐述景观作为一种设计的媒介。②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产生弥补了因城市规划忽视设计文化转而崇尚社会科学所造成的缺陷。、

本书由九个章节组成,通过3个部分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发展史。

本书的第1部分,第1章到第3章梳理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3章将景观都市主义言论的出现置于后现代建筑文化以及对现代主义规划批判的背景中,并以宣称景观设计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规划专家结束。

本书的第2部分,第4章至第6章揭示了景观都市主义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这些章节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定位在后福特主义城市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中,而非其声称的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自主性。

本书的第3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第7章至第9章回顾了这个主题相关不同形式的主观性和表达方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审视了19世纪景观设计的起源,景观设计是一个学术性的学科和自由的职业负责城市的建设,而非田园牧歌般的游离在城市之外。

购买书店(扫描二维码购买)

create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47/feed 0
北京绿廊2020丨展览内容精彩抢先看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15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15#respond Sun, 24 Sep 2017 06:27:1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5015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然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趋向单一

高层建筑、高架道路、高速铁路重写着城市骨架

绿色人文在灰色混凝土的缝隙中挣扎生存

作为北京绿廊2020的首创者与先行者

如何发动设计的力量

让北京城市生活更美好?

2020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

一起来我们的展览看看吧~

开幕式

2017年9月25日上午10:00am-10:30am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坊三阳金店门前广场

搭乘地铁

2号线:前门站,C出口,向南步行约350米

1号线:天门西站,C出口,向南步行约1.5千米

7号线:珠市口站,A出口,向北步行约1千米

搭乘公交

前门站:

乘坐120、59、20、622、623、8路、观光1线下车即到

乘坐特11、5路下车向北步行约150米

乘坐82路下车向北步行约375米

前门西站:乘坐特2、44、673、9路下车向东南步行约450米

自驾及出租车

从北面:途经前门西大街(东西向),向南进入煤市街,行驶约350米,路东侧即到

从南面:途经珠市口西大街(东西向),向北进入南新华街,行驶约1千米向东进入前门西大街,行驶约1千米向南进入煤市街,行驶约350米,路东侧即到

主展场介绍

我们此次研究区域选取了“北中轴”、南长河片区、沙河水库—温榆河区段、京张高铁活力绿廊以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尝试结合绿道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机会,着力开拓城市绿色网络的更新,进而探讨构建“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模式。

北京北中轴绿网更新规划设计构想

绿色微循环

北京城市北中轴线(及周边街区)是北京城市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区段。整个研究区域自北二环和地坛公园向北延伸到奥运中心区,沿城市轴线延伸分布。北二环路及护城河、地坛是明清北京古城的一部分;青年湖、柳荫公园等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建设的成果;中华民族园、奥体中心(公园)、奥林匹克中心区等是改革开放后大型活动引领建设的标志性成就。

研究以“北京北中轴绿网更新”为主题,旨在基于北京市“功能疏解”、“城市双修”、“绿道建设”、“2008奥运遗产再利用”和“2022冬奥会筹办”的大背景,通过深入调研、发掘绿色更新潜力空间,提出合理、可实施的空间更新策略,在各地块之间与周边区块之间形成良好衔接,最终衔接形成一个从北京内城延伸至奥林匹克中轴线的北京城区绿色休闲网络。

京张高铁活力绿廊

十字绿廊

京张铁路城区段从北京的北部郊区一直延伸至城市中心,是连接外围自然区、城市郊区和核心建成区的重要空间纽带,但随着北京城市的扩张,这块带状区域愈发体现出弊端,并阻碍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京张高铁即将修建,并采用下穿模式,为海淀区的空间界面和生态环境的更新和重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范围沿京张铁路线南北向展开,北至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北五环、清河,南至北京北站,总长度约9.3km。研究团队对现状用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绿地资源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潜在可利用土地和建筑进行梳理,构建空间连贯、功能完善的绿色空间廊道。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旧城西北,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坐拥西山群和京城水源地,逐渐成为西郊皇家行宫苑囿的主要聚集区域。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是京郊重要的风景山林;“五园”指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是京城重要的皇家历史文化名园。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该地区逐渐成为京郊具有重要价值的风景名胜地。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三山五园地区逐渐成为城乡结合地带,在快速城市化的侵袭下,由于不尽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缺乏有效的价值研究保护,使该地区逐渐呈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也正面临巨大的破坏危机。

研究以三山五园绿道网络构建为目标,依托历史资料研究和现状场地调研,对历史演变和现状综合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有用地情况,寻找潜在发展机遇,探索在三山五园地区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再生、休闲游憩强化与城市再生发展等多目标相融合的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并对其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设计探讨。

南长河片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构想

在地再生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张中的基础设施、居住区和中央商务区,随着建成区的逐渐完善和饱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和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包括城市老旧公园的改造、城市闲置空间的更新等。

研究区域位于北京西直门到西三环紫竹桥之间,面积约为4k㎡。场地内包含较多的公园绿地、大型文体设施及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但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关联,并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公共空间体系。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中公共空间综合更新的各种可能和方式。通过挖掘闲置空间的潜力,改造传统公园的结构,形成一个贯穿连通、叠加在现有城市肌理之上的公共空间体系。

城市边缘区温榆河区段复兴计划

弹性景观

沙河水库—温榆河区段为北京北部山区与平原区的重要生态过渡区,也是北京北郊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北延伸的北京北中轴景观带的重要节点。该区段北起北六环,南至北清路(S327),东临京藏高速(G6)西达立汤路,东西约11.4公里,南北约8公里。内有沙河水库作为南沙河与北沙河的交汇,也为衔接温榆河的始端,成为北京北部城市边缘最重要的水网河道。

研究意在以水库+河道线性景观类型为原体,针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绿地作为基础设施的空间整合、场地激发以及未来城市空间的结构导向作用。探讨位于城市边缘区线性水域景观空间的策略、结构及与人们活动类型对其空间形态的影响;以系统性为空间构形依据,建立活动方式、城市运行与空间形态的关联。

园林景观虚拟现实互动体验

VR园景

VR园景展示过程中,采取人景互动的方式,对多个园林设计方案进行虚拟现实场景展示。共有两种展示形式:1、交互展示,选择四盒园与竹园,通过开发强大的交互功能,让使用者在场地中进行实时更换以及移动场景;2、定点360度全景展示,选取绿色微循环设计、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设计以及欧洲经典园林案例中的多个节点进行园景定点处理,直观地展现园林方案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分展场

1.寻找北京失落空间之“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

展览时间

9.30/09:30am——18:00am

10.1/13:00pm——18:00pm

10.2/09:30am——18:00pm

展览地点

分展场1:北京市东城区 内务部街27号北屋

2.“古城意象”与什刹海历史街区

展览时间

2017.09.23——2017.10.07

09:30am——19:00pm

展览地点

分展场2:北京市西城区 什刹海地段 银锭桥胡同7号

合作媒体

北京绿廊2020

2017国际设计周

你最不容错过的设计之旅

主办单位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北京园林学会

联合主办单位

北京广安控股大栅栏跨界中心

广安控股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LeFun北京乐坊科技有限公司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5015/feed 0
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 • 北京绿廊2020——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4#respond Wed, 20 Sep 2017 01:43:31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3844 北京正在迈向新的定位

在灰色混凝土构筑的拥挤都市中

重塑首都宜居环境

“留白、增绿”的历史任务已经提上日程

我们的构想由此而生——发动设计的力量,让“生态、人性”的场所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自发持续的生长;优雅的构建“城市中的自然”;让“包容、共享”成为未来北京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2016我们干了什么?

我们以“北京绿廊2020——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为主题,选取了三山五园这个历史环境区域和原京张铁路城区段、北四环深槽路段两个线性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展览和论坛形式进行呈现。经过筹备展览的数十名老师、学生夜以继日、不断努力,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饕餮盛宴。无论是展览还是论坛都受到了多行业、多学科的关注,结束之际仍感意犹未尽。

2016展览概况

欲知2016年展览盛况详情,请点击

2017我们又来啦!

在各界人士的期待与鼓励之下,策展团队又进一步拓展了研究区域!由北京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展览“北京绿廊2020”,选取了“北中轴”、南长河片区、沙河水库—温榆河区段、京张高铁活力绿廊以及三山五园文化绿道,尝试结合绿道建设和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的机会,着力开拓城市更新中的绿色网络,进而探讨依托这些绿色网络逐步构建“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模式。

本次展览内容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多个专业的教师以及上百名研究生历时四个学期“智力众筹”的成果。期望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与各界人士、广大市民进行充分交流,让不同思想在同一时空中碰撞燃烧,让理想照进现实!

展览信息

主展场

展览时间

2017.09.25——2017.10.05

10:00am——18:00pm

展览地点

主展场:北京市西城区 北京坊西区 三阳金店 1F

展览场地照片

展览内容

【版块一】:绿色微循环——北京北中轴绿网更新规划设计构想

北京北中轴绿网更新规划平面图

本次课题研究以“北京北中轴绿网更新”为主题,旨在基于北京市“功能疏解”、“城市双修”、“绿道建设”、“2008奥运 遗产再利用”和“2022冬奥会筹办”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入调研、发掘绿色更新潜力空间,提出合理、可实施的空间 更新策略,构建一个从北京老城区向北延伸至奥林匹克中轴线的北京中央城区 绿色休闲网络。

【版块二】:京张高铁活力绿廊

京张高铁活力绿廊规划平面图

京张铁路城区段从北京的北部郊区一直延伸至城市中心,是连接外围自然区、城市郊区和核心建成区的重要空间纽带,但随着北京城市的扩张,这块带状区域愈发体现出弊端,并阻碍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京张高铁即将修建,并采用下穿模式,为海淀区的空间界面和生态环境的更新和重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版块三】: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规划平面图

展览以三山五园区域绿道网络构建为目标,依托详细的历史资料研究和现状场地调研,对区域历史演变和现状综合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有用地情况,寻找潜在发展机遇,探索在三山五园地区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再生、休闲游憩强化与城市再生发展等多目标相融合的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并对其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多解的设计研究。

【版块四】:在地再生——南长河片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构想

南长河片区城市更新规划平面图

本次课题探索在城市区域中公共空间的集合化更新的各种可能和方式。研究区域选在北京西直门二环到西三环紫竹院桥之间面积约为4k㎡场地。通过挖掘闲置空间的潜力,模糊专属空间的边界,改造传统公园的结构,形成一个贯穿连通、叠加在现有城市肌理之上的公共空间体系。

【版块五】:弹性景观——城市边缘区温榆河区段复兴计划

温榆河区段规划鸟瞰

研究旨在探讨上述“水库+河道”作为城市边缘区线性景观,充分考虑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活动的影响和需求,生成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激发场地潜力及承载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可能性、更新策略和理想结构。

【版块六】:VR园景——园林景观虚拟现实互动体验

VR现场照片

VR园景展示过程中,采取人景互动的方式,对多个园林设计方案进行虚拟现实场景展示。共有两种展示形式:1、交互展示,选择四盒园与竹园,通过开发强大的交互功能,让使用者在场地中进行实时更换以及移动场景;2、定点360度全景展示,选取绿色微循环设计、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设计以及欧洲经典园林案例中的多个节点进行园景定点处理,直观地展现园林方案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分展场

1.寻找北京失落空间之“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

展览时间

9.30/09:30am——18:00am

10.1/13:00pm——18:00pm

10.2/09:30am——18:00pm

展览地点

分展场1:北京市东城区 内务部街27号北屋

本次展览旨在展出“古城意象”研究小组有关朝阳门内片区的历史空间研究,主要结合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对从元到清将近700年来古代朝阳门内的街巷、院落及重点建筑进行空间推测复原与分析。同时结合展区内的认知地图绘制活动,收集朝阳门内历史片区的城市意象,为其保护更新提供研究依据。

10月2日下午,展区将举办“寻找北京失落空间之城市·风景·遗产:北京旧城历史空间研究论坛”。届时,将会有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等5个院校的12支团队进行研究分享。

2.“古城意象”与什刹海历史街区

展览时间

2017.09.23——2017.10.07

09:30am——19:00pm

展览地点

分展场2:北京市西城区 什刹海地段 银锭桥胡同7号

本次活动旨在展出“古城意象”研究小组在全国多地的研究成果,及什刹海历史街区的意象变迁历程,同时通过室内的意象地图绘制活动、两到三条室外胡同的现场意象调查活动,收集什刹海历史街区的城市意象,为未来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思路与建议。

北京绿廊2020

2017国际设计周

你最不容错过的设计之旅

主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北京园林学会

联合主办单位

北京广安控股大栅栏跨界中心

广安控股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4/feed 0
2017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1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1#respond Wed, 20 Sep 2017 00:29:46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3841

一年一度的“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将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城市中的自然”,议题包括:

1、城市自然系统的营建

2、城市生态修复

3、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

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建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独特的和谐关系。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整理地表、梳理湖泽水网来构筑农田,发展农业,并营建村庄和建造城市。山岳、湖泊、池塘、运河、农田、村庄和城市形成一个整体,人工与自然互相平衡协调,城市内外的自然环境关联贯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生态安全、景观优美、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

然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里的由自然和城市互相融合的景观系统正在迅速改变,一些城市所固有的互相贯通的、完整的、网络状的自然环境正在被各种人工的建造打破,自然开始破碎化,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开始分离,景观多样性在减弱,生物多样性在减弱,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许多区域,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失去了以往的平衡。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保证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和构建城市内外完整的自然系统?如何修复城市中生态受损的环境,并使之得到新生及再利用?如何通过自然在城市中的生长和渗透,构建城市中人性化的绿色公共空间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使得不堪重负的城市获得更新?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邀请国内外学者、设计师共同就“城市中的自然”这一主题及各项议题进行研讨,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启迪和鼓舞更多的风景园林师致力于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There has been a uniqu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cities an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l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built farmlands,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ed villages and the cities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and the lake network. Mountains, lakes, ponds, canals, farmland, villages as well as the cities are integrated.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the nature are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with each other, whil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city are threaded together into a network, thus form a holistic system. City and nature together, have formed an ecologically secure, beautiful, poetic environment for inhabitation.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landscape system, integrated with nature and city, is rapidly changing. Part of the inherently interconnected, intact, and networke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ies is disturbed by the artificial constructions. The fragmen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natural system inside and outside city has begun,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is weakening,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in various degrees. In many area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natural system and the artificial system has disappear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how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city, to maintain and build a complete natural syste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How to restore, revitalize and reuse the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How to build a city of humanized green public space system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through natural growth and infiltration in the city, thus allow the overwhelming city to be updated?

Therefore, under the theme of “Nature in the City”,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FU invites scholars and designers worldwide to discuss various topics, shar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fer enlightenment and inspirations for more landscape architects to explore innovative methods and paths for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一、讲坛基本信息

时间:

2017.09.23(星期六)–2017.09.25(星期一)

地点: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B1报告厅

二、讲坛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杂志社

协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媒体支持:

《中国园林》《风景园林》

支持单位:

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

三、讲坛议程

(点击查看大图,议程供参考,具体安排以最终议程为准)

四、嘉宾信息及演讲题目

孟兆祯

演讲题目: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独特优秀的中国园林

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And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The Unique And Great Chinese Gardens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崔愷

演讲题目:从园景建筑到绿色建筑

From Landscape Building To Geen Building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崔愷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王建国

演讲题目:“自然中的城市”VS“城市中的自然”——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City In Nature” VS “Nature In City” — Observing Natural Phenomena, Suit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吴庆洲

演讲题目:天人合一与天府蜀都

Philosophy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Capital of Sichuan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理事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城市规划》、《规划师》、《华中建筑》等学术期刊编委。

陈跃中

演讲题目:都市空间的自然渗透

Integrated Design

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RLA,美国城市土地研究院会员,美国环境景观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客座教授。

李雄

演讲题目:北京市中心城自然系统的动态演变与优化调控策略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optimal regulation of natural system in central Beijing

风景园林学科教授,博导。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

王向荣

演讲题目: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

Nature System Outside and Inside the City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

狄德瑞奇·布鲁斯 教授

Diedrich Bruns

演讲题目:关于风景园林研究中“城市中的自然”这一命题的探讨

Addressing “Nature in the Cit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规划和土地利用系的教授和主任,从事景观规划的实践、教学和研究。

罗德·巴内特 教授

Rod Barnett

演讲题目:非人类的都市主义:一种情感基础设施

NONHUMAN URBANISM: an infrastructure of affect

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硕士课程项目主任,教授。2012年,被Design Intelligence评为二十位设计教育家之一。

横張 真 教授

Makoto Yokohari

演讲题目:在变化的城市气候条件下重新定义城市中的自然——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其他

Redefining Nature In The City Under The Changing Urban Climate — 2020 Tokyo Olympic Games And Beyond

日本东京大学景观教授,博士,具有农学和风景园林的学术背景,日本政府国家首都圈计划委员会和东京都市区城市农业计划的顾问。担任‘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Journal’,‘Landscape Research Journal’ 和‘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编委。

恩瑞克·巴特约 教授

Enric Batlle Durany

演讲题目:融合公共空间与自然:作为巴塞罗那主体结构的绿色空间

MERGING PUBLIC SPACE AND NATURE. Green as main structure for Barcelona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的教授,完成了大量建筑、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项目,著作《大都会花园——从浪漫风景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开放空间》获得2012年度FAD理论与评论奖。

马蒂亚斯·科道夫 教授

Mathias Kondolf

演讲题目:河流与社会连通性

Rivers and Social Connectivit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环境规划教授,可持续环境设计专业主任,风景园林与环境规划系前任主席。他教授水文学,河流恢复和环境科学课程,研究人与河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表了200多篇杂志文章,书籍,书籍章节和报告。

丹尼尔·勒尔 副教授

Daniel Roehr

演讲题目:绿色屋顶:整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工具

Living Roofs as Integrated Stormwater Tool for Chinese Cities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定期在TOPOS,Garten+Landschaft和Landscape Design等科学期刊和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丹尼尔在欧洲、北美和亚洲都有实践经验。

马修•普赖尔 副教授

Matthew Pryor

演讲题目:城市之上的自然:屋顶农场如何使城市重归自然

Nature above the city: how rooftop farms could re-naturalise the city

香港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主持针对环境修复、坡地景观处理、高密度城市、可持续性景观等研究课题。在香港、东南亚和英国从业超过二十年,参与香港湿地公园和相关迪士尼竹篙湾开发等诸多高水准项目。

克里斯托弗·马金科斯基 副教授

Christopher Marcinkoski

演讲题目:为什选择风景园林?——(非洲)投机时代的城市化

Why Landscape? Urbanization in the Age of (African) Speculation

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副教授,注册建筑师,公共领域和城市设计的前沿咨询公司PORT的创始董事,撰写了《未来之城》(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2016年)一书,罗马美国学院授予其风景园林领域的2015年罗马奖。

约书亚·塞拉 副教授

Joshua Cerra

演讲题目:构建城市的社会与生态弹性

Buil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Cities

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本科项目主任。作为设计师和生态学家共从业20余年。他的工作涉及城市生态系统与现场开发过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生态设计,气候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基础设施等主题。

沈悦 教授

Shen yue

演讲题目:都市中的绿地再生与建材的循环利用

Case Study of Restoring a Green Open Space in City and a Recycling Scrap Material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造园学会奖及建筑大臣奖获奖人,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教授,景观设计领域长,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客座教授,媚道设计主持设计师

、青年风景园林师圆桌论坛嘉宾信息

六、讲坛参会指南

1.讲坛注册费说明

2.汇款方式

注:汇款前请务必填写注册信息,发票统一现场领取。

3.温馨提示

(1)讲坛举办期间,不统一安排住宿,请与会者自行提前安排。

会务组为您联系了北京西郊宾馆,可为本次会议宾客住宿提供协议价格,届时将有车辆在西郊宾馆和北京林业大学之间接送,请登录网址http://pan.baidu.com/s/1bpMXE9p,下载“北京西郊宾馆2017高峰讲坛会议宾客预订流程”,按照流程网上预定宾馆;或拨打西郊宾馆预订部电话预定:010-62322288-5606。(房间没有预留,请尽早预定)

会务组还为您整理了北京林业大学周边其他宾馆的联系方式,如有需要可自行预定:

北林宾馆:010-62338046

北京三和概念酒店:010-62340038

7天连锁酒店(学院路六道口地铁站店):010-82837988

如家快捷酒店:010-82411980

7天连锁酒店(北京清华大学东门店):010-85368080

汉庭(北京清华东门店):010-62313232

金码大酒店:010-62328899

(2)本次大会将准备同声传译设备(免费提供),现场凭个人有效证件租用耳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3)登录网址http://pan.baidu.com/s/1nvqSeBf可下载电子版会议通知,会议现场也可领取纸质版会议通知。

七、会务组联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会务)

李燕妮:13810128719

张 伟:13021900055

《风景园林》杂志社

(注册缴费)

郭建腾:010-62337675

会务组邮箱:

bfuyuanlin@163.com

八、注册方式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3841/feed 0
NEXT学院第一季地产+X论坛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464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464#respond Tue, 18 Oct 2016 08:21:40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2464 ala2

带着这么多的疑问,由领沃中国出品的NEXT学院第一季

为地产人提供地产+X的判断力,创造地产&人的关联方式,植入具备商业DNA的场景拼接。

首先在今年8月起NEXT学院联合SOHO 3Q大讲堂推出了8场地产+X垂直生活方式专场沙龙,8场专场的主题分别是:

旅游、体育、共享社群、场景化社交、儿童、娱乐文创、社区商业,

通过研究“下一代人”热衷的垂直生活方式以及这些垂直领域的“线上网红品牌”、“线上社群APP”和“线下零售体验店”,

为地产人注入新的商业DNA思维与资源。

同时基于8场地产+X垂直生活方式专场沙龙所催生的“痛点”和“热点”,

领沃中国将于12月8-9日在上海绿地万豪酒店举办

NEXT学院第一季地产+X论坛——用“生态圈”思维撬动下一轮“生活+”场景

邀请来自

  • 一线开发商负责商业不动产产品线的总经理和项目总经理
  • 打造生活方式和新兴创意的零售品牌创始人
  • 线上网红品牌创始人
  • 社群APP运营团队
  • 空间和建筑设计机构主创设计师
  • 专业解决方案机构

共200位地产圈菁英共同探讨下一代商业地产的生活场景化革命和地产生态圈营造。

论坛首日通过“行业圈”和“消费圈2个代表案例分享,撬动地产人的“生态圈思维”;

并从工作医疗教育居住旅游5个“生活+”成功项目解析,指导地产人如何做“场景拼接”;

进而分别从商业地产空间建筑运营3大领域切入,掀起3场地产+X的头脑风暴:

  1. “生活+”场景融入到空间——从公共场所、跨界零售、儿童店、众创空间4大空间场景分享:因人而”异”的场景化设计怎么做?
  2. “生活+”场景改变了建筑——从文创、教育、生活社区、度假目的地4大建筑体系分享:建筑场景如何创造”此地人”的Feel?
  3. “生活+”场景植入到运营——从金融、娱乐、支付、技术4大功能分享:”无边界”场景生态圈的养成记

论坛首日还有福利!NEXT学院第一季地产+X论坛会联合好奇心日报发布2016年中国消费者行为及兴趣研究报告》绝对满足地产人好奇心味蕾

论坛第二天将针对8场地产+X垂直生活方式专场沙龙的“热点和痛点追踪”,进行二次发酵升级讨论,

分别将“旅行&体育”、“社群&场景”、“文创&儿童”三个专题提炼出来,展开群组讨论和项目诊断!

ala4

ala3

领沃出品NEXT学院第一季地产+X论坛,期待12月8-9日,与志同道合的地产圈菁英共聚上海!

NEXT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Linver

NEXT学院第一季官方网站:http://www.linver-insights.com/nextcs1

NEXT学院更多信息咨询:+86 21 51001880 / next.college@linver-insights.com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464/feed 0
北京国际设计周-容观国际分会场-北京绿廊2020——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387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387#respond Mon, 26 Sep 2016 14:55:29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2387 %e5%b1%95%e8%a7%88%e6%b5%b7%e6%8a%a5

展览和论坛海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进入了超速的城市发展扩张期。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北京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高层建筑、高架道路、高速铁路在刚刚过去的时代让我们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绿色”与“人文”的元素都被挤压到大大小小的缝隙中,以令人窒息的方式碎片化的遍布。
于是我们萌生了最初的单纯的设想:期望发动设计的力量,让这些缝隙中的生机能够像绿色藤蔓一样自发持续的生长;让“生态、人性”的场所在高密度的北京中优雅的构建“城市中的自然”;让“包容、共享”成为未来北京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本展览以“北京绿廊2020”为主题,从北京西北部城区入手,选取了三山五园这个历史环境区域和原京张铁路城区段、北四环深槽路段两个线性城市空间,尝试利用绿道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机会,着力开拓城市更新中的“绿色基面”,进而探讨如何依托这些“绿色基面”逐步构建“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与共享”的模式。
一. 活动概况
展期:2016年9 月23日—2016年10月9日
主题论坛:2016年9 月28日下午,“城市中的自然——存量更新与绿色再生”主题论坛
学生论坛:2016年10月9日上午,学生论坛、展览闭幕
活动主办:北京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容观国际创意工场
活动地点:北京国际设计周·容观国际分会场一层(北京市海淀区常青园路87号)
二. 展览内容
【第一部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三山五园地区从原来的城市远郊逐渐成为城乡结合地带,在快速城市化的侵袭下,由于不尽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缺乏有效的价值研究保护,使该地区逐渐呈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也正在面临巨大地破坏危机。

%e4%b8%89%e5%b1%b1%e4%ba%94%e5%9b%ad%e9%b8%9f%e7%9e%b0
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道规划鸟瞰图(之一)

展览以三山五园区域绿道网络构建为目标,依托详细的历史资料研究和现状场地调研,对区域历史演变和现状综合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有用地情况,寻找潜在发展机遇,探索在三山五园地区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再生、休闲游憩强化与城市再生发展等多目标相融合的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并对其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多解的设计研究。

23

图京张高铁活力绿廊规划方案总图、局部鸟瞰图

【第二部分】:京张高铁活力绿廊
京张铁路城区段从北京的北部郊区一直延伸至城市中心,是连接外围自然区、城市郊区和核心建成区的重要空间纽带,但由于铁路的负面环境影响,使周边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处于一种产业落后、面貌破旧的状态;随着北京城市的扩张,这块带状区域愈发体现出弊端,并阻碍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京张高铁即将修建,并采用下穿模式,为海淀区的空间界面和生态环境的更新和重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范围北至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北五环、清河,总长度约9.3km;南至北京北站;整个展览内容包括前期研究与策划、总体规划和重点地段设计。
研究团队对现状用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绿地资源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和图纸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潜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梳理,构建连贯的绿色空间廊道。

【第三部分】:北四环生态绿盖

%e5%8c%97%e5%9b%9b%e7%8e%af%e7%94%9f%e6%80%81%e7%bb%bf%e7%9b%96%e6%96%b9%e6%a1%88%e4%b9%8b%e4%b8%80图北四环生态绿盖规划方案(之一)

北四环的深槽路段,像是割裂城市南北的天堑,并长期地给周边城市区域带来恶劣的影响。在北四环深槽路段将被盖板的构想下,城市空间将面临新的机遇。项目东西向总长度约4.6km,西起海淀公园、六郎庄;东至学院路与北四环交叉口。以东西向北四环为中央轴线。整个项目内容包括前期研究与策划、总体规划和重点地段设计。
根据现状调查成果,依托线性绿地的形成,完善周边地段绿地格局、拓展城市慢行空间、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努力促进和谐、丰富、有活力的社会生活、培育地域文化,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效应的综合提升。

三. 主题活动

【主题论坛】:“城市中的自然——存量更新与绿色再生” 主题论坛

时间:2016年 9 月28日 13:30-17:40
地点:容观国际创意工场一层

主持人:

%e5%88%98%e5%bf%97%e6%88%90

 

 

 

 

刘志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e6%9e%97%e7%ae%90

 

 

 

 

林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发言嘉宾(发言顺序):

%e5%bc%a0%e6%a0%91%e6%9e%97

 

 

 

 

张树林(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

%e6%9d%8e%e9%9b%84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园林学院院长)

%e5%bc%a0%e6%82%a6

 

 

 

 

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e6%a2%81%e9%92%a6%e4%b8%9c

 

 

 

 

 

梁钦东(AECOM中国区董事、景观建筑总监)

%e7%8e%8b%e5%90%91%e8%8d%a3

 

 

 

 

 

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e7%9f%b3%e6%a5%a0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5

【学生论坛】:学生论坛、“北京绿廊2020”活动闭幕

时间:2016年10月9日 8:30-11:00
学生论坛发言嘉宾: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硕博士研究生

四. 展场概况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绿廊】展览

img_2299

img_2439
【京张高铁活力绿廊】展览

894503768562674444

894364806575241006
img_2274

【北四环生态绿盖】展览

dsc_0007

dsc_0012_1

展览周边

dsc_0055

dsc_0011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387/feed 0
国际建筑师大咖云集—“南海明珠生态岛”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竞赛评审结果揭晓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27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270#respond Mon, 15 Aug 2016 07:49:26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2270
中国城市面临发展转型的重要节点,在回归理性的趋势之中,我们需要对城市发展再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和思考。已经建成的城市已不可彻底更改,然而在一个海上升腾的新城——“南海明珠”:

国际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将如何通过设计的智慧,解决并避免如今的城市问题,营造出面向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

伴随生态资源的频频枯竭,如何让生态技术专家与设计师联合打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未来生态岛?

面向未来城市的众智众筹

2016年8月30日,由海航基础主办、海航设计承办、CBC(China Building Centre)组织的“‘南海明珠生态岛’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竞赛评审结果发布仪式”将在中国海口举行。这是一次聚集来自全球建筑大师、规划师、生态专家的思想盛宴,是一次聚焦未来城市的大讨论和付诸实践。当下,无论是中国的城市还是世界的城市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城市的未来也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个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巨大载体未来将如何发展?论坛将围绕“城市·建筑·生态”三个核心议题,基于对当代城市现状及问题的反思,探讨如何运用前沿的设计思想、生态技术,营造宜居的未来之城。本次活动门票费用将全部用于海航公益事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国际建筑大师,论坛阵容强大

论坛邀请了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担任评委会主席,邀请了中国专家及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畅;国际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汤姆·梅恩、普利兹克奖评委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韩国建筑大师承孝相、英国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资深合伙人斯蒂芬·贝林、荷兰UNStudio联合创始人卡罗琳·博斯等;国际城市首席规划师:巴塞罗那首席规划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悉尼市首席规划建筑师彼得•保莱特,莫斯科市首席规划建筑师谢尔盖•库兹涅佐夫;论坛还邀请了国际生态城市专家玛格丽塔•约佛、智慧城市专家奥拉希奥•瓦尔纳等。

海上升腾的新城——“南海明珠”生态岛

“南海明珠”生态岛是海航在海口湾的重点项目,将对海口旅游经济发展的提升、以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海南国际旅游岛是“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海南将逐步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邮轮旅游、健康美食旅游等的国际海岛。“南海明珠”生态岛项目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口市西海岸海口湾,总体规划用海面积459.3公顷,拟填海造地面积约265.4公顷,分为一期49.3公顷、二期约216.1公顷进行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全部265.4公顷陆域吹填,正在进行地面基础处理,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及海上资源条件,其建设正是充分发挥海口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将与全球最顶尖的建筑师和领先的工程与技术企业合作,打造一个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胜地,使这颗南海明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海岛建设的航标。

大师云集的“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国际竞赛即将结果公布

2016年,由海航基础主办、海航设计承办、CBC(China Building Centre)组织,巴塞罗那市政厅首席建筑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先生作为项目总顾问的“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国际竞赛,面向十家全球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征集可实施的生态岛概念规划设计方案。诺曼·福斯特事务所摩弗西斯建筑事务所OAB建筑师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履露斋工作室UNStudioKuiperCompagnons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CCDI悉地国际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应邀参赛,共同为这座海岛城市规划蓝图。

论坛出席嘉宾

国际国内建筑大师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荣誉院长、广东省现代建筑创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200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10年以来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世界生态建设杰出人物金奖、中华文化人物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东十大创新人物、上海世博先进个人等奖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合肥规划馆、博物馆

汤姆·梅恩(Thom Mayne)
普利兹克奖得主,美国Morphosis Architects摩弗西斯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美国Morphosis Architects摩弗西斯建筑事务所优秀项目:

New Doha International Airport City, Qatar(2010) 卡塔尔多哈新机场城

Greenwich South Visioning, US(2009) 纽约曼哈顿南区概念规划

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
普利兹克奖评委,建筑大师,EMBT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EMBT 建筑事务所享有国际盛誉,创建于1991年,在欧洲与上海设有办公地点,项目遍布全球。其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点,将创新与自然、传统完美结合。代表项目:圣卡特琳娜市场,对角线公园,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大厦,汉堡海港城,乌特勒支市政厅,上海世博西班牙馆,西班牙石油集团总部。

唐纳德·贝茨(Donald Bates)
建筑大师,墨尔本建筑设计主席,澳大利亚LAB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
唐纳德•贝茨教授在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都有建成项目。代表作品:荣获多个大奖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中国花博会,北京SOHO尚都。设计项目入选澳大利亚、欧洲与美国的博物馆展览。唐纳德•贝茨多次受邀作为评委参加欧洲、中国、澳大利亚等地举办的国际建筑竞赛,包括作为全球著名的霍尔金可持续建筑设计奖评委。

承孝相(Seung H-Sang)
韩国建筑大师,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韩国履露斋工作室创始人,韩国首都首尔市首席城市规划师
韩国履露斋工作室优秀项目:

Book City, Paju, South Korea(2010)  韩国坡州书城总体规划

Yongsan Park, South Korea(2012) 韩国永山公园

卡洛斯·法雷塔(Carlos Ferrater)
西班牙Ferrater Partnership (OAB) 卡洛斯•法雷塔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总裁,首席建筑师,西班牙荣誉建筑大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成员
卡洛斯•法雷塔建筑师事务所优秀项目:
Masterplan and Waterfront –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Port, Spain(2004) 西班牙加那利岛港口总体规划

Masterplan and Waterfront, Toronto(2012) 多伦多滨水区总体规划

约翰·西蒙斯(John Simones)
美国The Jerde Partnership Inc. 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裁,主创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优秀项目:

Qetaifan Islands Master Plan, Doha, Quatar(2007) 卡塔尔奇太帆岛总体规划

Atlantic City Tourism District Master Plan, US(2012) 美国亚特兰大市旅游区总体规划

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
美国Diller Scofidio + Renfro迪勒·斯科菲迪奥与伦弗罗工作室的合伙创始人,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教授
美国迪勒·斯科菲迪奥与伦弗罗工作室优秀项目:

Governor’s Island Masterplan, New York(2009) 纽约总督岛总体规划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Park, Hong Kong(2013)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园

斯蒂芬·贝林(Stefan Behling)
英国Foster + Partners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资深执行合伙人,高级合伙人
英国诺曼·福斯特事务所优秀项目:

Masdar, UAE(2006) 阿联酋马斯达新城规划

Beach Road, Singapore(2007) 新加坡滨海区

卡罗琳·博斯(Caroline Bos)
荷兰UNStudi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城市规划师,规划大师
荷兰UNStudio优秀项目:

Port-City, Las Palmas, Canary Islands, Spain(2004)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港口城

Astana Expo 2017, Kazakhstan(2017) 2017世博园区总体规划

Gijsvan de Boomen
荷兰KuiperCompagnons高柏伙伴规划园林建筑顾问公司首席建筑师
荷兰KuiperCompagnons高柏伙伴规划园林建筑顾问公司优秀项目:

The Great Garuda to save Jakarta, Indonesia(2013) 印尼雅加达人工岛与滨海升级规划

QianHai Bay, Shenzhen, China(2015) 深圳前海湾总体规划

城市设计专家

谢尔盖•库兹涅佐夫Sergey Kuznetsov(俄)
莫斯科市首席规划建筑师,莫斯科市议会城市规划委员会主席
谢尔盖•库兹涅佐夫被莫斯科市长任命为莫斯科市首席规划建筑师,莫斯科城市规划与建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他就任第一年组织了20多个莫斯科市城市规划国际竞赛,包括著名的莫斯科扎良奇耶公园设计竞赛,国家当代艺术中心设计竞赛等。他与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及市政府精诚合作,通过组织优秀的国际竞赛来助力莫斯科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库兹涅佐夫同时担任莫斯科建筑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给莫斯科市城市规划与建筑委员会提供常务咨询,并对于主要城市开发项目面向公众征集意见用于决策。

彼得•保莱特Peter Poulet(澳)
悉尼市首席规划建筑师,新南威尔士州首席建筑师
保莱特是生态城市建设专家。1960年生于悉尼,毕业于悉尼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澳洲皇家建筑学会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委员会主席。2012年被新南威尔士州州政府委任为州首席规划建筑师与悉尼市首席建筑师,致力于城市在后奥运时期的绿色发展。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Vicente Guallart)
Guallart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巴塞罗那市政厅首席城市设计师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先生负责制定巴塞罗那城市转型战略蓝图及主要项目开发,同时也是巴塞罗那城市生活环境(Urban Habitat)部门的首位负责人,综合管辖城市规划、住房、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他创办了全球最顶尖的建筑学研究生院之一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IAAC),并主持了“媒体屋”(Media House)(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合作),“超级加泰罗尼亚”(Hyper Catalunya)及“数字化制造实验室住宅”(Fab Lab House)等项目。瓜里亚尔特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项目包括台湾富基渔港、基隆港、西班牙巴伦西亚 Sociopolis 社区和 Gandia 共享街区等。他的作品曾於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 AIA 展出。

生态城市专家

玛格丽塔•约佛 Margarita Jover(西)
生态城市专家,生态、景观、交通规划大师
作为Aldayjover 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于1996年成立该事务所,拥有20年在生态城市规划、建筑、景观领域的丰富经验,专注于生态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建筑设计。代表项目包括巴塞罗那高铁站区域总体规划,萨拉戈萨世博园区规划、萨拉戈萨水环境与交通系统规划。 她同时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教授(2012年至今)。

智慧城市专家

奥拉希奥•瓦尔纳 Horacio Werner(阿根廷)
智慧城市专家,思科智慧城市与国际战略副总裁
奥拉希奥•瓦尔纳博士领导思科智慧城市部门在欧洲与美洲展开智慧城市项目。他同时在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最领先的城市如巴塞罗那、汉堡、迈阿密、里约热内卢的智慧城市委员会担任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的专家顾问。他负责将政府、研究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的需求转化为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他在政府与企业拥有20多年的丰富的工作经历,作为政府房地产开发部长领导过拉丁美洲自贸区、高新科技园区的开发,并与全球多个城市(如中国青岛)展开合作项目。

国际著名高校

艾伦·贝斯基 Aaron Betsky (美)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席,美国赖特建筑学院院长,2015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
2001-2006年担任荷兰建筑师学会主席。1983-1985他在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工作,在担任荷兰建筑师学会 会长之前他在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建筑、设计与数字艺术的策展人。在离任荷兰建筑师学会后,他担任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馆长。2015年起担任美国赖特建筑学院院长。赖特建筑学院根据美国已故建筑大师美国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命名,是美国最顶尖的建筑学院之一。

国内嘉宾

赵小钧
CCDI悉地国际(原中建国际(深圳)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CCDI悉地国际优秀项目:
Water Cube, China(2008) 水立方

朱儁夫
Boston International DesignGroup,LLc 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中国)总裁、首席设计师
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优秀项目:Taipa Island, Macao 澳门凼仔岛

彭礼孝
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知名建筑媒体人、策展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致力于中外建筑界文化交流,带领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国际英文版建筑设计杂志,并担任多个地方政府的项目和发展顾问。彭礼孝主持策划过多个国际、国家级建筑展及交流活动,他是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总策展人,还曾策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美国纽约“纽约·北京·纽约——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英国伦敦“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等。

论坛议程

09:00 – 09:15  开幕致辞

09:15 – 12:00  城市·建筑主题演讲

14:00 – 16:10  城市·生态主题演讲

16:30 – 18:00  “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国际竞赛评审结果发布仪式暨颁奖典礼

论坛听众

听众规模:300人

面向听众:城市管理者、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城市设计专家、生态城市领域专家、智慧城市领域专家、跨领域专家学者、知名院校学者、媒体等。

“南海明珠生态岛”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竞赛评审结果发布仪式
时   间:2016年8月30日(周二)

地   点:海口海航希尔顿酒店海航宴会厅(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109-9 号)

费   用:2000RMB(包含门票费,现场资料,赠送海航精品特色航模一个。食宿需自理)

想获得论坛门票?有以下方式:

 

转发微信原文到朋友圈,并将“截图+报名电话”发送至UED公众号后台,提高中奖率!

联系人:苏丽燕;杨纯红

手   机:18613369736;18600687010

编辑:Fan


联系人:杨帆;熊润

手机:18511537513;18600687326

邮箱:yangfan@uedmagazine.net;xiongrun@uedmagazin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杉创意园一区1号楼323-05

网址:http://www.uedmagazine.com.net

“南海明珠”生态岛竞赛大事件

2016年4月27日

发出竞赛邀请函并确认最终参赛名单

2016年5月20日

发布竞赛任务书给参赛单位并开始收集参赛单位对任务书的疑问及反馈

2016年6月3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启动仪式、颁发邀请函

2016年6月3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实地踏勘

2016年6月4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答疑研讨会

2016年6月4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城市考察

2016年8月12日

参赛单位竞赛成果文件提交截止日期

2016年8月29日-30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方案评审会

2016年8月30日

“南海明珠”概念规划国际竞赛评审结果公布

2016年8月30日

“南海明珠生态岛”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竞赛颁奖典礼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270/feed 0
中国园艺治疗技能培训班(第七期)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6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60#respond Mon, 01 Aug 2016 16:05:13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2060 为了更好地推广园艺治疗技术,经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决定,2016年8月11-12日在重庆城口举办助理园艺治疗师研修班。 何谓园艺疗法?
什么是园艺疗法(Horticulture Therapy,园艺治疗)?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
培训对象
热爱园艺的人群,从事与园艺相关工作的人群,从事与临床医疗康复相关工作的人群等,如园艺景观设计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能治疗师、康复师、拓展培训师、企业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园艺爱好者等等。
亮点一:设计篇:康复景观设计、家庭园艺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感官花园设计
我国园林绿地建设飞速发展,涌现出大批生态良好、文化内涵丰富和环境优美的户外游憩绿地,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游览休闲、寓教于乐的场所。但园林设计人员往往更多地关注健康人的需要,而忽视满足病疾人员、亚健康状态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能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功能。园艺疗法作为新兴的医疗方法,体现了设计上以人为本、实现身心健康的原则,如果在园林中加以重视,将会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
如果您是一名有追求的景观设计师,您需要了解更多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您可以实现您的追求。
亮点二:园艺疗法的应用:学校篇、社区篇
园艺疗法这一新兴的学科,现已在全国的中小学、社区进行开展,北京的中小学已做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进行,成都的树德中学开展已有10多年了,广东的社区和学校从2015年起也覆盖长者、家庭、青少年、企业白领、环卫工人等。
如果您是一名学校老师、社区工作者,您需要了解更多园艺疗法在学校与社区开展的方法和技能,在这里您会让您如愿以偿。
亮点三:在九重花岭的美景中找回童年的快乐记忆
九重花岭四季皆景,春来百花绽放、夏来避暑纳凉、秋来硕果累累、冬来冰雪世界。这是安放在城口西大门上的一颗明珠,更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的有效实践。九重花岭是连接八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转站,是都市人放牧心灵,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花美、人真,可谓是你心中的忘忧谷,也是找回童年记忆的欢乐场。
我们专门安排一个环节是采野花,让  您找回童年的快乐记忆。
亮点四:跨专业的融合和交流盛宴
参加的学员中有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师,老师,社工,设计师们设计的康复花园和感官花园,经同学校老师和社工的讲解,让更多人明白您的设计意图和优势,让更人享受来自植物的疗愈力。
附:

研修班课程安排DAY1:
8月11日星期四08:00—08:30学员签到
08:30—10:00课程:园艺疗法概论与康复景观设计
10:00—10:15茶歇
10:15—11:45课程:园艺疗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中午午餐、休息1
3:30—15:00课程:园艺在生活中的开展和应用工作
15:00—15:15茶歇
15:15—16:45课程:家庭园艺设计与实施
18:00–21:00 夜探九重花岭:采野花
DAY2:8月12日 星期五
08:00—08:30学员签到
08:30—10:00课程:园艺为什么能疗愈——园艺疗法理论基础解析10:00—10:15茶歇
10:15—11:45课程:园艺与园艺活动
中午午餐、休息
13:30—15:00课程:园艺疗法活动中植物选择与植物养护
15:00—15:15茶歇
15:15—16:45课程:园艺疗法的实践操作+DIY:叶之曼陀罗
18:00–21:00 针对不同人群的感官花园设计大比拼
报名链接:http://www.sojump.hk/jq/7702036.aspx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60/feed 0
2016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年会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1958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1958#respond Mon, 25 Jul 2016 11:32:27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11958 园艺疗法引领健康新生活

会议时间:2016年8月7日至9日(7日报到)
会议地点:重庆合川华地王朝华美达广场酒店(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中南路678号)

主旨报告嘉宾

特邀嘉宾:林平光

报告题目:中国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契机

林平光个人简介:

男,1963年生,中国致公党员,精神卫生及儿童发育行为康复专家。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就职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2003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现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总干事;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顾问;中国残联智力残疾人与亲友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疗救助与社会工作联盟办公室主任;是精神心理康复机构准入制度与心理行为障碍数字化干预的倡导人和推动者。

2016年8月8日9:30—10:15

报告题目:中国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契机

 

特邀嘉宾:Susan Rodiek

报告题目:基于身心健康定量研究的养老设施景观设计

苏珊·罗蒂爱克(Susan Rodiek)个人简介:

女,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副教授,是一位有着超过20年实践经验的美国国家注册建筑师,在世界健康设计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她的研究专注于与老年人和建成环境相关的议题,尤其关注对老年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罗蒂埃克博士在学术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著作,并且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老年居住&照料期刊》( Seniors Housing & Care Journal)杂志的“年度最佳论文奖”。在其编著的作品《老年户外居住环境的作用( The Role if the Outdoors i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for Aging)》(Haworth Press, 2005)和《为痴呆症患者设计的户外环境(Outdoor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Taylor & Francis, 2007)中,总共包含27章节的内容,分别由不同领域的专家撰写,共同探讨了如何改善老年人和痴呆症患者居住环境条件这一特殊的议题。其中第一部著作已被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翻译成韩文出版。

在美国国家老年研究所提供的基金的帮助下,罗蒂埃克博士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多地区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了超过1500个敬老院和老人和工作人员的参与。其研究结果在2009年已被制作成为3部教学影片:《通向自然:为老人的设计(Access to Nature for Older Adults)》广泛发行,该影片将研究成果转译成为实际专业的设计方法,为建议者,设计师,政策制定者和用户提供参考。该项目荣获2009年支持性居住设计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Assisted Living)的“环境&设计奖”以及2010年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赛的专业研究奖(Professional Research Award)。

2016年8月8日10:15—11:00

报告题目:基于身心健康定量研究的养老设施景观设计

 

特邀嘉宾:西野宪史

报告题目:从医学领域入手的园艺疗法展开

西野宪史个人简介:

男,日本北九州市西野医院院长。

2016年8月8日11:00—11:45

报告题目:从医学领域入手的园艺疗法展开

 

特邀嘉宾:吉長成恭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园艺福祉学的研究方法论

吉長成恭个人简介:

広島国際大学 国際大学医療経営学部 医療経営学科

心理科学部 感性デザイン学教育研究室 教授

脳神経内科医、医学博士、商学修士、漢方医、産業医

日本園芸福祉普及協会 理事長( 前任は、 前東京農業大学学長 進士五十一教授)

2016年8月9日9:15—10:00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园艺福祉学的研究方法论

 

特邀嘉宾:李树华

报告题目:十问园艺疗法

李树华个人简介:

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京农业大学地域环境科学部客座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5年、1988年先后获取北京林业大学农学(园林学)学士学位、农学(园林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取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造园学)博士。

先后任职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日本姬路工业大学自然环境科学研究所景观园艺系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园林系教授、博导、系主任。

研究方向为植物景观与生态设计、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设计、园林历史与文化等。专著、译著8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日本与我国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主持规划设计项目40余项。任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园艺疗法概论》的主编。

社会兼职为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北京园林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园林》学刊编委、《中国盆景赏石》学术总监、北京市民革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等。

2016年8月9日10:00—10:45

报告题目:十问园艺疗法

特邀嘉宾:周萌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基于心理学背景的自闭症儿童治疗

周萌个人简介:

女,美国Preston大学心理学博士,资深媒体人,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沈阳优创和合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副主任委员。

师从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主攻社会心理学。博士论文《社会——心理的全面发展:乔治•弗兰克尔的精神分析社会学精要》,填补了目前国内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主要专业方向为园艺治疗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经主持编撰了《园艺治疗活动的设计原则》、《园艺治疗活动流程》和《园艺治疗操作手册》的标准化工作,并创立园艺治疗本土品牌“园艺养心计划”,将其定义为以园艺疗法为核心理念,针对中国国情实施的一种心理调适和精神康复的方法。

园艺养心计划专注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康复;②都市减压;③和谐关系(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2016年8月9日10:45—11:15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基于心理学背景的自闭症儿童治疗

 

特邀嘉宾:吴少华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与大学生活

吴少华个人简介:

男,1959年生,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植物天然产物研究所所长,曾任职园艺学院院长。现兼任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园艺植物活性物质提纯和利用、观赏园艺及景观规划等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项目等二十几项科研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十多项;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4部,编著和参编专业书27部。

2016年8月9日11:15—12:00

报告题目:园艺疗法与大学生活

 

参会方式

邮件报名:在邮件主题栏中注明姓名-单位-参加日程-是否学生,并发送至cqylky@cqyl.net

在线报名: http://www.sojump.hk/jq/7700986.aspx

组委会收到报名信息后,通过邮件给报名人员发参会回执。报名人员收到参会回执后,应按邮件要求缴纳会务费并将填好的参会回执电邮至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缴费成功视为报名成功。

 

咨询电话

联系人:王会平 13657640200

罗   敏 13996380976

办公室:023-65734609

传真:023-65734618

电子邮箱:cqylky@cqyl.net

QQ:815553876

通讯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芳驿路8号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

 

征文信息

围绕会议主题“园艺疗法引领健康新生活”,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方人士征集论文,希望各位同仁积极投稿和参会,论文选题及撰写不局限于会议议题。除特邀发言外,将从来稿中选择优秀者安排宣讲。

会议论文将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论文投稿截止日期7月20日。论文投稿邮箱:zgslyyzlxb@sina.com

(一)征文范围

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操应用、设计实例与基地建设、教育与培训等相关方面。基金课题论文也请注明相关基金课题名称及编号。

(二)会议议题

主题报告:会议将安排7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

专题论坛:会议设4个专题分论坛,分别为(1)园艺疗法科学研究;(2)园艺疗法教育与园艺治疗师培训;(3)康复景观设计和基地建设;(4)园艺疗法实践。每个专题论坛,选择5名优秀论文作者作为报告人。

(三)征文要求

1、论文选题及撰写可参考会议议题,也可在其之外自行选题。与园艺治疗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论文均可投稿。

2、每位作者原则上只能投一篇,多作者须注明通讯作者。投稿论文汇编印刷成会议论文集,学部会员提交的论文有权参与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论文收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2016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3、请于2016年7月20日前将论文图片(jpg格式)单独打包,随同论文全文发E-mail到:zgslyyzlxb@sina.com,论文一律采用word文本,请按编排要求书写。

4、论文字数控制在6000字左右,须包含200-500字的中、英文摘要及3-8个关键词。须后附作者个人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箱等信息。

5、论文模板请发邮件获取,并在邮件标题注明。

谢谢阅读,敬请关注

 

会务费标准:

1、个人(非学生):1600元/人

2、个人(学生):800元/人

3、团体(5人及以上)及投稿作者:1200元/人

会议日程、参会回执及论文模板请发邮件至cqylky@cqyl.net获取,或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中社联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  微信号:zgslyyzlxb)获取研讨会最新公告与资讯。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1958/feed 0
2016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46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46#respond Fri, 22 Jul 2016 12:22:41 +0000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p=458 “2016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技术与环境中心联合主办,是庆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七十周年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承办,于2016年9月10-11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

会议主题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棕地再生与健康城市”。棕地(Brownfield)泛指因人类活动而存在已知或潜在污染的场地,其再利用需要建立在基于目标用途的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基础之上。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中频繁面对的工业闲置地再利用、采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垃圾填埋场封场改造等项目均属于棕地再生的范畴,是21世纪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

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指出,我国土壤污染总的点位超标率已经达到16.1%,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欧美国家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美国,统计在册的棕地已达50万块。尽管世界各国对棕地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将棕地再生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及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重要来源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以棕地为实践对象的风景园林项目数量增长迅速。

我国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将大力推进我国土壤修复事业的进程。棕地再生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人们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态与社会环境。

欧美国家在棕地再生领域的起步较早,有许多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值得我们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及时总结我国近年来已有的棕地再生实践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出适合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棕地再生途径。

棕地再生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涉及学科众多。本次会议希望提供一个契机,邀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汇聚一堂,探讨共同关注的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议题,并希望多种学科的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相互渗透、借鉴和集成,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论,为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高水平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会议议题(不限于)

议题1、中外棕地概况与再生过程之异同

棕地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但各国情况不同,相较而言,中国的棕地具有哪些特殊性?我国的棕地再生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我国目前的棕地再生面临何种挑战?已有实践有哪些经验与教训?

议题2、棕地再生的技术与方法

土壤污染治理可以采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方法,如何根据污染成分、空间塑造需求、项目周期与预算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成功的棕地再生过程采用了何种技术与方法?有哪些国外的经验能够借鉴?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进行本土化利用?

议题3、多学科协同合作之路径

棕地再生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至少包括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生态修复、城市规划、建筑更新、公共卫生、经济管理、社会人文、艺术等,各学科在棕地再生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不同学科之间如何有效协同合作?风景园林师如何在复杂的棕地再生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会议注册

请将姓名、单位、职称(学生标注专业及年级)、电话、邮箱、通讯地址等信息发送至会务组邮箱,同时将会务费汇入指定账号,邮件主题及汇款备注均请注明“002+姓名+清华大学棕地会议注册”,收到汇款,视为注册成功,组委会将回复邮件确认。

会务费:

1400元/人(8月10日前注册)

1800元/人(9月5日前注册)

2000元/人(现场注册)

学生免费,但名额有限,需发送完整注册信息至会务组邮箱,学生报名截止日期为8月6日,以收到确认邮件为注册成功。

联系人:王先生

会务组邮箱:thula-brownfield@qq.com

汇款账户信息:

户名:清华大学

开户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账号:0200004509089131550

(注:会议注册费不含设计工作营及参观考察费)

 会议征文

本次会议征集的论文包括:国内外关于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践设计、相关技术与管理等。提交的论文可以是关于会议主题的,也可以是其他相关主题。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请注明基金项目的名称和序列号。

提交论文原则上不宜超过6000字,应包括2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和3-5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将作者的个人信息附在文末,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位、职称、研究方向、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

征文截止日期:8月10日

请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至会务组指定邮箱:

thula-brownfield@qq.com

稿件的电子文档名称请采用文章标题,投稿时请将稿件作为“附件”发送,稿件请采用.doc或.pdf格式,电子文档大小宜为5MB以下。邮件主题栏中请注明“2016棕地会议投稿”字样。具体格式要求将随后发布。

如有任何问题,请直接咨询会务组邮箱:thula-brownfield@qq.com。

]]>
http://www.aladesigndaily.com/archives/12046/feed 0